![]() |
|
|||
『愛麗絲』颶風與強氣流相遇,匯合形成北太平洋上百米高巨浪,吞噬了所有之前堅信能夠抵抗它的人。這是電影《完美風暴》中演繹的一幕。聯想到08樓市,颶風就好比國家宏觀調控對樓市的打壓,它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機這股強氣流。樓市結束近10年來只漲不跌的神話,降價!成08樓市主調。
降價風一路勁吹
去年底,火爆的樓市冷卻下來,市場進入持續博弈狀態,開發商絕不降價,購房者堅決不出手,隨著膠著指數不斷上昇,成交量逐步萎縮,直到萬科推出青年置業計劃,纔打破樓市僵持局面。
今年2月,武漢萬科旗下西半島、萬科·朗苑、魅力之城3個項目,推出青年置業計劃,聯袂奉獻1000萬元青年置業資助金,僅1個雙休,就獲得238套的銷售佳績。萬科西半島一位置業顧問計算,樓盤的最低折扣可達9.3折。在當時只漲不跌的市場行情中,這個優惠幅度讓人難以接受,提出『拐點論』的王石亦備受爭議。
業界對萬科降價評論不斷時,武昌中心區引發第一波降價浪潮。五一前後,積玉橋片區融僑華府與金地·國際花園以均價7000多開盤,低於片區華潤鳳凰城均價2000多元,與均價16000的金都·漢宮更無法相提並論。超低價讓兩樓盤獲得熱銷外,也讓周邊徐東、光谷等片區部分樓盤感到壓力,紛紛醞釀降價。5月底,光谷廣場旁的加州陽光以6380元/m2的低價開盤,當天推出556套,賣出481套。緊接著,武昌徐東、南湖等片區部分樓價也開始『高臺跳水』。
6月,降價風開始在三鎮蔓延。6月7日,碧桂園提前一天開盤,以2400元~2800元/m2超低價成功探市。6月28日,統建同安家園開盤,均價4800元/m2,創出後湖片區最低價。隨後,沿海賽洛城開盤,均價3700元/m2,低於前期4200元/m2,刷新金銀湖片區新低……
新盤的依次低開,不斷刷新片區新低,江城樓市已逃不出多米諾骨牌的命運,板塊價格塌陷,重新再尋找支橕。
誰是降價幕後推手?
究竟是什麼促使開發商頻頻降價?對此,業界資深觀察人士朱戈分析,去年,在跳漲的房價面前,部分購房者因難以承受房價之重退離樓市,迫使開發商降價留客。一系列調控政策的效力,今年逐步顯現。而最重要的,在於樓市供大於求。『資料顯示,全市待售商品房數量已超過10萬套,遠高於平均每年7~8萬套的銷量,加上去年購房者透支購買了大量房源,樓市競爭激烈,降價不足為奇。』
武漢易居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首席分析師吳洋的見解與朱戈不謀而合:『為何降價從武昌中心區開始,因為該片區推盤量過大,除了積玉橋,徐東片區包括中北路,不斷有大盤推量。』的確,談及金地·國際花園低價開盤策略,該公司營銷總監王健直言不諱,積玉橋不降,可能客戶就會被徐東搶走。
降價不可怕,怕就怕價跌量不昇。許多開發商擔心的這一幕在今年下半年愈見顯現。樓價越跌,購房者越不出手,市場觀望氣氛空前濃烈。
9月16日,央行繼04年以來,首次下降貸款基准利率,在舉步維艱的開發商眼中,這一重大利好簡直比過年還令人歡欣鼓舞,業界名人潘石屹甚至高呼『解放軍』來了。然而,現實卻比想像殘忍。十一過後,本報在調查的近百個在售樓盤中,超過2/3受訪者表示,樓盤銷量都在個位數。黃金周今非昔比。
降息之後,中央和本地的救市政策陸續出臺,也未能短期重燃樓市熱點。11月28日,市開發辦召開的年終總結大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1~9月,商品房銷售量近400萬平方,同比下降60%。『降息與下調稅費所帶來的優惠抵不上開發商直接降價,我們還在進一步等待。』一位觀望者說。
跌價空間還剩幾何?
市民的持續觀望有無道理?在經歷幾輪降價潮後,樓市後序還能有多少降價空間?
7月22日,『2008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形勢分析通報會』上公布,上半年商品住宅成交均價5215元/m2,與去年四季度相比,回落2%。這樣的降幅與充斥市面的大幅降價吆喝有些不能對應。一時,關於樓市假摔還是真跌的猜測不絕於耳,樓市『亂象』迭出。
光谷某樓盤的降價廣告,最後驗證是開發商精心編造的謊言。該項目廣告宣傳原價8800元/平方米起,現價6000元/平方米起,經相關執法部分取證後查明,所謂『原價8800元/平方米起』屬於虛構價格,該項目從未以此價格銷售,故給予罰款30萬元的處罰。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這種先提價後打折的促銷手段在樓市中曾經非常普遍,除此,打出超低特價,僅推少量特惠房源也是部分開發商今年慣用的伎倆。
『樓價應該沒降多少,降的只是預期。』武漢思銳副總何海濤說。據他介紹,今年3月,公司對項目的開盤價擬定為8000m2,而據調研,光谷4月成交量為492套,僅相當於去年的1/4,這說明市場客戶量在萎縮,如果不能適時定價,銷售將舉步維艱。鑒於此,5月,項目開盤價修改為6380m2。『降價較猛的大多為郊區盤,中心樓價相對堅挺。』何海濤補充。談及樓市進一步的降價可能,何海濤認為,是否降價取決於個盤的資金壓力與營銷策略。
對此,朱戈認為,樓市濃烈的觀望氣氛短時內難以改變。他解釋,受金融危機影響,人們收入預期下降,供大於求的市場格局也讓購房者不急於出手。同時,一級市場的蕭條必然會傳導給二級市場。在地王頻出的時代,購房者想像的是預期,而在地塊頻頻流拍的今年,購房者預判的則是風險。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