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今天上午在此間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中期情況的報告。報告通報了《綱要》實施兩年多來的情況,據顯示,兩年半時間內,我國宏觀經濟處於緊運行狀態,呈現比較平穩和適度回調態勢。
報告通報顯示《綱要》實施總體進展情況是好的。
從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實現情況看,《綱要》確定的22個主要指標大多數達到了預期進度要求。14個預期性指標中,反映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10個指標完成情況達到或超過預期,反映經濟結構的4個指標中,除城鎮化率達到預期外,其餘3個指標完成情況低於預期。8個約束性指標中,除森林覆蓋率指標因缺乏年度數據難以准確評估、節能減排2個指標進展相對滯後外,其餘5個指標均好於規劃要求。
——宏觀經濟運行方面。前兩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8%,高於規劃預期,經濟處於緊運行狀態,資源環境壓力過大。國務院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宏觀調控,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9%,呈現比較平穩和適度回調態勢。兩年半來,城鎮累計新增就業3028萬人,完成規劃目標的67%;轉移農業勞動力2166萬人,完成規劃目標的4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的規劃目標以內。前兩年,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3.1%,總體保持穩定。但今年前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較快,隨後連續7個月漲幅回落,物價總水平出現波動性變化。前兩年貨物貿易順差分別達到1775億美元和2618億美元,國際收支仍不平衡。
——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前兩年服務業就業比重提高了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與2005年持平,與五年累計分別提高4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的規劃預期相比,進展較慢。2007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1.49%,兩年提高了0.15個百分點,與五年提高0.66個百分點的規劃預期有一定差距。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取得積極進展,東中西部開始出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局面。城鎮化快速推進,2007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44.9%,兩年累計提高1.9個百分點,快於年均提高0.8個百分點的規劃預期。
——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兩年來,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完成目標的53%;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0.02,達到規劃預期要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前實現目標;節能降耗目標進展滯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累計下降5.38%,完成規劃目標的26.9%。
——可持續發展方面。2007年末全國總人口132129萬人,年均增長5.2?,控制在年均增長小於8?的目標以內;全國耕地面積1.217億公頃(18.26億畝),年均減少0.1%,控制在年均減少不超過0.3%的目標之內。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目標進展相對滯後,2006年全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比2005年增長1.57%和0.99%,2007年兩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首次出現雙下降,分別比2006年下降4.7%和3.2%,兩年完成規劃目標的32%和22%。
——基本公共服務方面。2007年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7年,比2005年提高0.2年,實現規劃目標的40%。截至今年6月底,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1億人,實現規劃目標的7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覆蓋全國全部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提前完成規劃目標。——城鄉居民收入方面。兩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4%,均高於年均增長5%的規劃預期。
從重點領域任務完成情況看,《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各項改革發展任務穩步推進,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三農』工作得到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糧食連年豐收,2007年總產量達到10032億斤,今年又有望創歷史最好水平。糧食優質化率進一步提高,2007年四大糧食作物品種綜合優質率達到61.3%,比2005年提高9.7個百分點。強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加大,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等涉農稅費,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大幅增加,『十一五』前三年預計中央財政用於『三農』支出年均增長26%以上,總額已超過『十五』期間的總和。農村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長。培養新型農民取得較大進展。農村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二是產業結構優化昇級。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2007年產業規模和出口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振興裝備制造業成效顯著,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進展加快,大型成套設備國際競爭力增強,2007年產業規模居世界第四位。能源工業結構有所優化,石油天然氣工業穩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信息化水平穩步提高。交通運輸、物流配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發展加快,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蓬勃發展。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初步形成了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三是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2007年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超過東部地區,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有所縮小。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能源、重要礦產資源、農副產品加工和旅游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和聯合重組進程加快,外向型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上昇,就業狀況改善,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成效顯著,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積極推進。中部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和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地位得到強化。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型昇級步伐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也在積極有序推進。研究制定了一批促進重點地區發展的政策文件和區域規劃。
四是節能減排紮實推進。節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大。通過建立節能統計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制定高耗能行業市場准入標准,遏制『兩高』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實施節能重點工程,開展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嚴格節能目標責任制,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能耗降幅呈現逐年加大的良好勢頭,前兩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分別比上年降低1.79%和3.66%,今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2.88%。主要污染物減排取得重要進展。以火電行業為重點大力削減二氧化硫排放,以城鎮及造紙行業污水處理為重點大力削減COD排放,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開始出現雙下降。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全面展開,能力不斷提高。
五是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增強。《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16個重大專項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配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實施細則。科技投入快速增長,前兩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分別增長18.7%和23.5%。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近四分之一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企業研發投入佔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的56.9%,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有48.3%來自企業。科技支橕體系建設積極推進,依托行業骨乾企業新建了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支持了一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國家確定的12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按計劃順利推進,知識創新工程穩步實施,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取得『嫦娥』探月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等重大科技成果。
六是改革開放不斷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行政審批事項繼續減少,規范完善了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備案制。經濟領域改革繼續深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開始試行。郵政體制實現政企分開,電信行業重組和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正在推進。推行了『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和『鄉財縣管』財政管理方式改革。全面實施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統一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增值稅轉型在試點基礎上將向全國推開。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社會管理體制建設得到加強。重大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制初步建立,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社會管理機制不斷完善,近一半的省份出臺了以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開放型經濟水平繼續提高。『兩高一資』和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過快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外資利用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方式更加多樣化,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規模迅速增長。境外投資保持較快增長,領域不斷拓展,與國內經濟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
七是民生改善取得新進展。全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通過加強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和職業技能培訓,強化政府引導,健全市場調節機制,支持勞動者自主擇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結構繼續改善,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生活質量普遍提高。義務教育保障水平繼續提高,地區間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差距明顯縮小,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財政性教育經費快速增長,2007年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3.32%,比2005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公共文化建設不斷加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面持續擴大,今年6月底,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1億人、2.5億人、1.2億人、1.3億人和8450萬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已形成改革方案並廣泛征求了社會意見。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