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薊縣,古稱漁陽,春秋時期稱為無終子國,戰國時稱無終邑,秦代屬右北平郡,唐朝設薊州。新中國成立後,屬河北省轄縣,1973年9月劃歸天津市,相沿至今。薊縣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全縣總面積1590平方公裡,下轄26個鄉鎮、一個城區街道辦事處、949個行政村、 15個居委會,總人口80萬人。
文化底蘊深厚
薊縣是天津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時建無終子國,隋改稱漁陽,唐置薊州,1913年稱薊縣。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名流人纔薈萃,古塔、寺廟、碑刻、古墓眾多,歷史文化悠久燦爛,對現代經濟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薊縣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現已形成盤山、黃崖關長城,翠屏湖、縣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八仙山和九龍山等一批重點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其中黃崖關長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盤山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上元古界被國務院批准設立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八仙山列為國家級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九龍山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縣城內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和白塔寺等文物古跡。這些景區與周邊地區旅游資源組合在一起,具有明顯的旅游聚集效應。
交通通訊便利
薊縣地處京、津、唐、承、秦等城市的中間,距北京88公裡,距天津115公裡,距承德220公裡,距秦皇島236公裡。津薊高速公路,京哈、津圍、邦喜、寶平等乾線公路和縣鄉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京秦、大秦鐵路橫亙境內,津薊鐵路直抵縣城。通訊設施完備,固定、移動通信便捷通暢。這些有利於我縣成為區域性交通通訊樞紐。
資源和物產豐富
除大量可供建築用砂石料外,初步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藏達數十種。其中,大理石品位較高,紫砂陶土儲量大、分布廣、開采價值大,礦泉水富含多種有利於人體的礦物質。各種乾鮮果品質優味美,核桃、板栗、柿子、紅果等馳名中外,享有盛譽。此外,電力資源、水資源也比較豐富。這些為工業和果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良好的投資環境
薊縣投資環境優越,基礎設施完善。京哈、津圍公路和京秦、大秦鐵路等交通動脈橫縱貫穿;華北大型火力發電廠--盤山發電廠坐落境內;郵政電訊網絡通聯全球;海關、金融、保險、文化、衛生等服務機構健全完善;經濟開發區、綠色食品示范區、旅游度假區、商貿服務區、居民生活區服務功能齊全。完備的城市載體功能,優惠的投資政策,高效的文明服務,讓每一位踏上這片土地的朋友都感受熱情、周到、溫馨,油然而生如歸之感。
崛起的縣域經濟
薊縣,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亦是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范區和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范縣。近年來,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協調並進,產業結構日趨優化。2002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6.7億元,完成財政收入6.27億元。全縣固定資產投入達到13億元。三次產業構成達到16.7:42.3:41。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特色產業形成規模。到2002年底,全縣養殖業產值達到12.44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3%。年加工能力500噸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72家,全縣農產品年加工能力達到66萬噸。
工業運行質量不斷提高。一批重點骨乾企業,在技術裝備、產品質量、規模效益等方面,跨上了新的臺階。全縣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縣鄉骨乾企業達到270家。工業傳統行業改造得到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工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
旅游業成為第三產業的發展龍頭,商貿流通、信息、諮詢等服務業迅速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