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幾天來,北京創下48年來6月下旬的最高氣溫歷史紀錄;石家莊市民不堪“熱浪”襲擊,開始晝伏夜出;河南持續高溫已導致4名老人猝死;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表示,未來幾天,特別是京津地區、河北、河南的局部地區,有可能接近或突破歷史氣溫的極限……
連日的“火熱”天氣不同程度的影響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坐在空調房中的白領尚可享受一絲清涼,但清潔工、建築工、公交司機等許多一線勞動者仍在高溫高熱下揮汗如雨。雖然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曾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用人單位在高溫天氣期間,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津貼,但由於缺乏相應的處罰機制,這項措施在國內不少地區都沒有得到切實的執行。對此,專家們再次呼籲“高溫立法”,以切實保護高溫下勞動者的權利。
筆者認爲,高溫立法雖然重要,但並不是保證人性關懷的“靈丹妙藥”,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的高溫關懷總動員纔是對抗高溫的“有效武器”。原因如下:
首先,高溫立法難度大。一項法規要針對不同的地區和行業,很難出臺相同的標準,而且高溫立法還涉及到工傷保險、勞動安全、醫療衛生、氣象預報等諸多環節,實際操作難度很大。坐等高溫立法,恐怕遠水不解近渴。
其次,高溫立法死角多。一部法規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必然有很多“死角”存在。比如沒有社會保障的農民、城市最底層的低收入者、生活困難的老弱病殘羣體等等,他們恰恰是最需要人文關懷的羣體。
高溫中體現政府的人文關懷,不僅需要從大處着眼,也需要從小處入手,把基層羣衆放在重要位置上,根據不同情況靈活出臺措施。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經行動起來:西安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免費開放納涼防空洞;大連市建委下發通知,高溫天氣停止一切露天施工……這些簡單有效的措施讓我們看到,有些事不需要等法律的規定,只要把人文關懷放在心上,惠民政策就無處不在。我們期待着更多的“清涼政策”。(文/靜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