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同在一方熱土,共建美好家園,不單單是環境衛生和各項硬件設施的提升,還應該包括精神文明共建,社區平安共建。只有人人都參與,家園才能更安寧。”育文坊社區居委會主任王貴民說。
育文坊是一個位於和平區“五大道”核心區域的老社區,東起桂林路,西到雲南路,北起成都道,南到馬場道,整個社區多是年代久遠的老樓,共1500餘戶。儘管沒有物業管理,這裏卻保持着一項驚人的記錄——從2004年以來,社區內沒發生一起可防可控性案件,其中的祕訣就是——人人動手,共建平安。
本市社會治安常年保持全國優秀並連續兩年獲得最具安全感城市第一名。在2005—2008年度全國綜治表彰中,和平區等3個區也被中央綜治委授予“長安杯”。記者從連日來在育文坊社區的採訪中深刻感受到,這榮譽中有公安民警和全體綜治工作者的辛勤汗水,更是每個社區居民互幫互助,共建美好家園的結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們人人都是平安志願者。”社區綜治社工楊和說。
“志願者不一定要專門註冊,我們在全國志願者協會註冊的有200多人,每天會戴着紅袖章自發義務巡邏的有40人,平均年齡超過60歲。”楊和一邊說,一邊拿出厚厚的幾本巡邏記錄,其間詳細地記錄着每一班崗巡邏碰到的特殊情況。而不在班的平安志願者,也願意將自己買菜、遛彎時碰到的“小狀況”記錄下來。
翻開這些巡邏記錄,記者發現了這樣的歷史記載:“這個婦女不是本社區的人,看上去很可疑,大中午端着一個高壓鍋幹啥呢?我用手背感覺了一下,高壓鍋還是熱的。和她攀談,漫不經心地打開,裏面是一鍋肉。這更可疑了,我就示意老伴兒去找社區民警劉文強。結果還真是個走街串巷的慣偷……”
整個記錄,真實而生動,底下卻沒有簽名。“這個,王大娘嘛,她去年的事情……”找到王大娘,大娘卻不再說這段故事,轉而說起了李大爺一天晚上遛彎巡邏時,在睦南里發現一個竊賊溜進了旁邊成都道城建集團大院。年近70的大爺大喊“有賊”,立刻便有五六名居民衝了出來,公司的保安也迅速行動。小偷逃走了,留下的是居民和企業之間的情誼。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們幫我們盯着場院,我們公司門前的保安可以幫你們看車,那些公司的車位你們居民夜間都可以免費停車,我們順帶着就照看了……”居民和企業之間“互相幫助”,形成鏈條,原本對無物業小區而言最頭疼的機動車安全問題,便又多了一層無形的“保護膜”。
心心相印薪火相傳
一鍋肉丟了又回來,增加的不僅是“平安積分”,也是鄰里間的情意。
育文坊是舊社區,樓道、廚房很多都是共用,所以互相之間的信任和幫助,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我覺得,如果社區民警是軸,我們每個居民都應該是一扇防護的門,不但防護自己,也照顧周遭。而這兒所有的門黏合在一起,就是護佑社區的盾牌……”65歲的範景芝大娘說,家住光潔裏的她已經在社區內義務巡邏了7年多。
而黏合這些“防護門”成爲“社區盾”的,無疑是居民間互親互愛、互幫互助的情誼。
“不管誰新搬來了,我們都熱情相待,以心暖心,真正讓他們融入到這個大家庭。”居委會主任王貴民說起了大家共同幫助一戶新搬來的居民,阻止他蓋違章建築,最終成爲好朋友的事。很多可能引發深刻矛盾,進而升級成治安案件的糾紛,都是這樣在心與心的真誠交流中解於無形。
70歲的莫大娘多年來一直獨居,心理有些自閉,逐漸對鄰居有了惡劣情緒。新來的社區民警石磊便經常和居委會主任一同前往探望,陪她聊天,終於打消了她的疑慮。“我曾經以爲有人要害我,一度反應很激烈。現在明白了,我得爲大夥做點事。家門口有家農業銀行,我白天沒事,就幫着義務看護自行車吧……”
這種愛心,多年來一直在育文坊社區傳遞。居民自己選的義務“樓門長”不少小區都有,可又有幾個小區像育文坊一樣,將它當成了一個“正規傳遞”的責任。55歲的毛文娟阿姨在河西另購了住房,裝修完後,搬到新家卻比家人整整晚了兩個多星期,直到有一天帶着一位新志願者走進居委會和社區警務室,面對面交接:“我是樓長,我得找到這麼個可靠的人,才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