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位於解放北路上的利華大樓依然是一座很有特點的建築,沒有任何過時之嫌——儘管它的樓齡已經有70年了。
利華大樓曾經是天津最高的建築,但它的高度在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值得誇耀之處:主樓10層,高度43米,佔地213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爲6193平方米。但在半個多世紀前,這樣一棟兼辦公、住宅於一身的公寓式大樓,是具有現代功能和技術的高層建築,足以成爲人們的焦點。利華大樓以西方傳統爲主線,是近現代歐洲學院派復古主義、新藝術運動以及“裝飾藝術派”在天津的巧妙結合。與租界內很多建築不同,利華大樓由於有中國建築師和工匠的參與,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傳統建築的影子。這使得它與曾帶有殖民色彩的亞、非、拉城市的建築都不大相同,與歐美時期的同類建築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某些局部特點還要高出一籌。整座建築選材精良,施工精到“幾乎囊括了西方復古主義時期新藝術運動初期各國典型的建築風格,新建築運動鼎盛期的‘裝飾藝術派’,表現出一種典雅清新的藝術風格,且與近旁的復古主義建築和諧相處……造就了一種富於歷史感的‘摩登’時尚”。整個建築立面虛實對比,方圓結合,挺拔明快,八層開始逐層向裏收縮,使立面造型有所變化,是天津近代高層建築的傑出範例。
主持修建利華大樓的商人李亞溥對自己的傑作非常得意,常在人前誇耀。當時,能夠與利華大樓“匹敵”的高層並不多見,但如果李亞溥站在自己位於九層的家中向外遠眺,或許還可看到另外兩座相仿的高樓:勸業場和渤海大樓。
“塔”的記憶“斯塔建成,視聽效果大爲改觀。電波傳情,覆蓋方圓百公里;聲屏增色,萬千人家平添幾多歡樂。”——天塔建成之後,孫瑋和許多人一樣,並沒有留意這座塔的真正作用,反倒是建成時(1991年)“亞洲第二,世界第四”的高度讓她記憶深刻。
18年過去了,如今的天塔,依然是中國北方最高的建築物。每到春節,孫瑋必做的“功課”就是參加天塔的登高比賽,用腳步去丈量21層、1378級臺階。“去年參加比賽的有上千人,整個天塔瞭望廳幾乎都擠不開了。”對於像孫瑋這樣的“80後”來說,小時候天塔在她們心目中“就像一個神話,簡直太雄偉了”,“上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登塔,真的覺得這裏好高啊,從上面看下去車子都像甲蟲,大家最喜歡的就是透過望遠鏡找自己的家。”許多年過去了,“現在看天塔反倒有了一點點滄桑的感覺,坐在旋轉餐廳裏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咋咋呼呼,喜歡喝一杯咖啡靜靜看風景。”
對鍾巖來說,“高度”並不是他每天工作的摩天大樓,而是從小時候就每天經過的一座高塔。記憶中,晚上塔頂就會亮起霓虹,映出“OTIS”的字樣。這就是OTIS中國工程中心電梯試驗塔,自從1984年建成至今,鍾巖已經看了它20多年了。同樣的電梯實驗塔還有兩座,一座在美國布里斯托,另一座在日本芝山。天津製造電梯歷史悠久,天津市電梯公司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電梯廠家,它設計製造並安裝了在北京天安門城樓的中國第一臺電梯。“據說公司每到有員工培訓的時候,都會到這個塔去參觀。”小時候就對這個實驗塔充滿好奇的鐘巖甚至一度立志要到電梯公司工作,但最終他的兒時夢想和許多人一樣只能成爲夢想,他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卻依然每天在上下班的時候看一眼這座高塔。“1984年建成的時候,它該是天津最高的建築吧。”
從“津塔”到“117”老張明年就要退休了,但他越來越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再過幾年,在距他工作單位不遠的地方就要建起一座117層的大廈——中國117大廈即將在這裏興建。這是一幅頗具未來感的畫面,但即將成爲現實。
和老張一樣,23歲的王東也在期待着一座摩天大樓的“誕生”:336米高的津塔。“平時我經常接觸天津市超限高層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審查專家委員會——因爲工作關係,我必須記住這個長長的機構名稱,所以對它的一些工作也有所瞭解。”王東對建築特別感興趣,尤其是摩天大樓,“這些年天津建了許多高樓,但真正能稱得上‘摩天’的大樓並不多。”專家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告訴王東,建設“津塔”使用了一種特殊的鋼結構,國外採用此結構體系最高的建築是日本東京的新宿大廈,高211米、51層。作爲天津的新地標建築,天津環球金融中心“津門津塔”自建設以來便受到極大關注。高聳入雲的“津塔”、造型獨特的“津門”將成爲海河邊的新景觀、天津的新標誌。“現在天津最高的摩天大樓是信達廣場,238米。過不了多久,這個紀錄就要被刷新了。”對摩天大樓頗感興趣的王東滿懷期待。
在高銀地產的接待室門口,掛着高銀117項目奠基時的照片,項目沙盤也被擺放在房間最醒目的位置——“這個還是早期的模型,現在設計已經有所不同,比如頂端的設計,現在成了一顆鑽石的模樣。”一棟600米高的建築,比天塔甚至還要高出200米,“我都想象不出建成後會是什麼樣子,”老張笑着說。
就像每個男孩子都喜歡幻想成爲魯賓遜,常常把家附近的那座二層小樓當做是他們的“城堡”抑或“荒島”,冒險故事由此展開,這樣的記憶一生都無法抹掉,因此,每個人心中也都應該有屬於自己“一見鍾情”的“天津高度”。真正的高度,應該是存於每一個天津人心中的高度。
【鏈接】中國117大廈:中國117大廈地下3層,地上117層,總設計高度在570米以上。項目總建築面積超過16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260億至300億人民幣,是集商務辦公、商業、體育運動爲一體的超大規模、地標性、創新型、國際化中央商務區。除辦公樓、高端住宅外,項目還將建成雙子式總部辦公樓、會展中心、六星級酒店及全球頂尖馬球會。該項目將打造一個全新商務區,與香港中環商務區媲美,成爲中國京津地區城市中心的新地標。
津塔:大沽路旁的津塔,爲超限高層建築工程,其外形呈橢圓形,主體高336.9米,地上75層,地下4層,建築面積20.5萬平方米,包括五星級酒店、高檔公寓及高檔住宅等;裙樓包括餐飲、金融、商業等配套設施。預計建成後可容納700家企業,從而成爲本市信息最集中、商機最豐富、商務活動最活躍的國際化商務中心。與之呼應的是興安路上的津門,高105米,規劃爲一座超六星級的酒店。
117大廈之最單體工程基坑開挖面積之最:開挖面積達13.9萬平方米(324×428m);單體工程基坑土方工程量之最:約200萬立方米;房建工程基坑深度之最:預計達到37米;已開工建設的單體建築面積之最:規劃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
民用建築工程樁之最:
(1)長度之最:工程一期試樁確定長度爲121米,工程樁肯定在100米以上。
(2)長徑比之最:121:1。
(3)水下澆注混凝土之最:C55。
(4)鋼筋規格之最:直徑50mm三級鋼。
(5)垂直度偏差之最:1/300(1/150)。
李亞溥: 因利華大樓名噪津門雨果說,建築是刻在石頭上的史書。
上世紀三十年代,英租界內的維多利亞路(今解放北路)可謂赫赫有名,甚至有人將其喻爲“中國的華爾街”。“即便與上海灘相比,解放北路也是沒有任何自卑感的,這裏曾經掌控着天津市甚至是中國北方的經濟命脈……”一夜暴富的傳奇幾乎天天在這裏上演,而今天看着昔日的建築依然靜靜佇立,卻會產生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那些曾經出入於這些銀行、商會的顯赫人物已經不再,而留給我們的,是那些遺失的繁華……”
1938年年底,一棟高達43米、共計11層的巨大建築矗立在了英租界的維多利亞路上。雖然當時維多利亞路已是大樓林立,但多是二三層的銀行大樓,超過七層的建築只有位於法租界的勸業場(1928年建成)、渤海大樓(1934年建)等,而且均爲局部十層,其主體爲十層的建築只有這座利華大樓。
這座大樓的主人,便是當時在天津顯赫一方的億萬富翁、瑞士籍實業家李亞溥。
冒險家的東方夢李亞溥生於1902年8月19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應徵入伍,但後來做了逃兵。他從海參崴流浪到哈爾濱,不久又到北平,機緣巧合下最終落腳天津,並從此開始了他大半生的冒險生涯。他先是託人辦了假身份證明入了瑞士籍——這後來被認爲是他能夠在天津大展拳腳的重要一步——由於當時瑞士在天津並未設立領事館,因此對李亞溥的身世也未進行深究。
李亞溥在天津賺的第一桶金時任利威洋行的業務員,這是一個專門向權貴富裕階層兜售珠寶的跑外差事。當時在上流社會有個頗爲流行的說法叫“前臺北京,後臺天津”,天津租界的洋房中聚集了各種勢力,其中有曾經稱霸一方的軍閥、官場失意以圖再舉的政客、腰纏萬貫仍夢想恢復大清的遺老遺少和財大氣粗、一擲千金的買辦以及握有經濟命脈的紳商富賈。李亞溥很輕易地就接觸到了這些上層社會人物,他深知這些人揮金如土又驕奢淫逸,是消費珠寶的主要對象,加之善於投機鑽營,很快便結識了一批有影響的軍政經濟界人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亞溥外表風流倜儻,很得那些時髦貴婦的歡心。不久,在招攬大量珠寶生意之外,李亞溥也成了這些上層人物的座上客,常常有機會出席各種社交活動。在與一些有勢力的軍閥交往中,李亞溥發現倒賣軍火是一個非常賺錢的買賣。時值軍閥混戰,他利用自己結交的關係做起了軍火生意。
第一筆生意十分順手,他爲東北軍于學忠等人的軍隊購買軍火,還親自赴比利時等國接洽。此後,吳佩孚、張作霖、張宗昌等軍閥都曾從他手中購買過德國克虜伯等軍工廠生產的槍支彈藥。爲了做成更大的生意,李亞溥還曾親赴德國、比利時等國接洽訂購各種最先進、最具殺傷力的軍火。就這樣,不到兩年工夫,一個兩手空空的流浪漢搖身一變成了“身上有華衣,出入有包車,銀行有積蓄”的洋商了。
興建利華大樓今天看起來,李亞溥的很多“財技”其實並不高明,但在兵荒馬亂的歲月中,他正是利用這一時機大肆斂財,遂成一方鉅富。
“偷換概念”是李亞溥的強項。1928年,李亞溥爲擺脫“外跑”形象離開了利威洋行,在別人資助下辦起利華洋行,專營瑞士鐘錶,兼營珠寶生意。英國匯豐銀行當時在中國是非常有實力的金融機構,信譽極佳。李亞溥看準這一點,將洋行搬進了匯豐大樓,並在廣告中故意混淆“匯豐”與“利華”的關係,宣稱利華洋行的營業地點在“匯豐銀行樓上”,讓人們認爲利華是匯豐的一個分支機構。爲此,利華洋行的業務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李亞溥的資本積累飛速增長。此後,李亞溥又先後與人合夥創立了人壽保險公司和“利華放款公司”,並利用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的機會大發橫財。
這個善使欺詐手段的冒險家在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後又將目光瞄準了房地產業。1936年,李亞溥先投資20萬元買下了英商仁記洋行坐落在英租界中街的4畝地皮,然後又以地契及將來建成的大樓做抵押借款60萬元,動工拆除舊建築建新樓。新樓由著名法國建築工程師穆勒設計,共11層,1萬平方米,於1939年建成——這便是著名的利華大樓,當時天津的標誌性建築。大樓一經建成,立即轟動津城,男女老少坐着電車蜂擁而至前來參觀。李亞溥也因此名噪津門,成爲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他曾不無得意地說:“利華大樓就是我最好的廣告!”
利華大樓是李亞溥人生中的一個亮點,但也是他走向低谷的開始。此後,他投資多項實業屢屢受挫。天津解放後,李亞溥因隱匿和盜賣日軍倉庫遺留物被人民政府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半,在1954年3月被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