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魏英傑
有時候,官員說錯話並非壞事,至少能讓老百姓看出問題所在;總是說些正確的廢話,沒人愛聽又沒啥信息量,還不如不說。比如上次鄭州規劃局副局長逯軍要不是心急口快,人們怎麼知道這位官員居然會把執政黨和老百姓對立起來,又怎能順藤摸瓜,發現涉案別墅的一連串問題?
所以,對於官員發表的公開言論,有時還要站在更高立意上審視。這次,又有網友揪出一位“最牛副局長”——海南省海口市水務局副局長符傳君在回答海南新聞頻道記者“海口污水問題爲何長年未解決?”的採訪時,拋出“雷”人之語: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水越黑。
這位副局長的言論和逯軍一樣,明顯有“政治不正確”的地方,遭到網民一致批評教育也就在所難免了。
不過也要具體分析,符傳君這番話是一種事實描述,還是在爲環境污染辯護。如果是事實描述,他這麼說其實沒什麼錯。至少從表面上看,國內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確實環境污染越嚴重,這簡直成了“規律”。倘若他這麼說是出於一種價值判斷,那當然是謬論,不值一駁。萬一這位副局長還有拿這句話來爲本部門“不作爲”辯護的意味,那麼大家應當把重點放在這裏:查一查該部門拿納稅人的錢都幹了些什麼。
此外,還不妨進一步關注,爲什麼經濟越發達地區水會越黑?從這一“客觀現象”還能夠發現哪些問題?搞明白這些事情,恐怕比揪住這位副局長不放,更有意義。
這些年來,環保風暴一場又一場,大抵都以無奈收場。除了相關制度缺乏約束力、環保部門無從使勁等因素,最大的問題在於,環境污染並非局部個別現象,環保部門根本勒不住利益主體(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違規衝動。說到底,環保部門的對手是整個扭曲的經濟發展模式。只要“唯GDP論”的思維不改變,片面追逐經濟增長的模式不轉變,在這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中,輸家永遠只能是環保部門。更何況,在許多地方,環保部門還有爲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任務,也就是說,貓和老鼠成了睡在一個窩裏的兄弟,這樣還怎麼指望環保部門保護環境呢?
經濟越發達地區水就一定越黑?這當然是扯淡。網民們就舉出了不少例子,證明這是國內的不正常現象,而非必然的社會趨勢。一般而言,環境保護是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搞好經濟的最終目的也在於提高個人福祉,在某種意義上二者並非矛盾關係。只不過,環境污染影響的是社會和老百姓的利益,而搞經濟發展(更直接地)涉及政府的政績和企業的既得利益,所以,當政府部門(官員)和市場主體站到一起,往往容易犧牲普羅大衆,謀求自身利益。這也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不願對環境污染大戶動真格的原因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這位副局長無非說了一句看似正確的“黑話”。他在不經意間透露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官員對環保問題的內心想法。這番話更可以看作當前扭曲的經濟增長模式的一個註腳,表明一些官員已經徹底淪爲這一扭曲的經濟增長模式的俘虜,連基本常識都不管不顧了。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位副局長說的對不對,他該不該這麼講,其實都不太重要了。就算有關部門處分了這位說錯話的官員,能夠改變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