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蜜糖體”是“腦殘體”變異嗎
主持人:百科小子
提問者:哈菲貓(解放牛網網友)
解答者:陳佔彪(上海社科院文學所文化研究博士後)
問:繼知音體、梨花體、腦殘體後,一種新的文體———“蜜糖體”開始在網絡上流傳。請問,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答:有人爲了出名而絞盡腦汁,有人走紅卻純屬意外。網名爲“愛步小蜜糖”的女孩便屬後者。她的幾個回帖無意間在網絡上掀起了一種新的說話書寫風格,人稱“蜜糖體”。
比如,她在回覆一個有關品牌箱包的帖子中說,“555……糖糖也好想要一個LV滴包包啊……糖糖滴mammy用滴就素LV……糖糖滴daddy說……等糖糖考上大學了……一定會買個LV滴包包送給糖糖哦……好期待呀……嘻嘻……O(∩_∩)O~”真是文如其名,說話的口吻和風格有如蜜糖,既嬌又嗲,既甜又膩。有人稱可愛,有人說裝嫩,有人大叫好玩,有人則頭皮發麻。
其實,“蜜糖體”只是類似“網絡表達”中的一種。此前,還有衆多網友用似曾相識的“火星文”寫就“腦殘體”,以及刻意模仿、有意惡搞出來的所謂知音體、梨花體。這些新的網絡語言、語氣和表達方式,難免會讓習慣於紙媒閱讀的人感到彆扭,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輕一代的“自我區隔”與“自我認同”。
一方面,通過特定的語言表達,年輕人將自己與其他類型人羣區分開來。這種自我區隔是年輕人特立獨行、標新立異、不願同化、不甘湮沒的一種外在具體表現。另一方面,從人羣的汪洋中隔離開來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聚合,形成趣味相投的“共同體”。於是,把“可是”說成“可素”,把“非常”說成“灰常”的人交流起來就“心有靈犀”了,而對外人來說就猶如在看天書,要麼徘徊門外,要麼繞道而行。
所以說,諸如“腦殘體”、“蜜糖體”等網絡表達方式,是當代青少年文化的一種自我認同方式。“蜜糖體”與“腦殘體”作爲“一丘之貉”,形式各異,性質相同。而且,這些網絡表達方式,大體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最後都可能死在網絡的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