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互聯網是人類歷史發展中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像瓦特發明蒸汽機導致工業革命一樣,互聯網技術帶來了信息革命,深刻改變着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不斷加強掌握和駕馭互聯網的能力,讓互聯網爲我所用,對各級領導幹部既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和考驗,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互聯網正深刻改變着我們的輿論引導格局
1、信息傳播由單一傳輸變爲互動共享。在傳統媒體環境下,信息單一傳輸,受衆被動接受,而網絡則爲社會搭建了一個平等開放的對話空間,實現了多點傳輸、互動交流。受衆既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發佈反饋;個人既是信息消費者又是傳播者、生產者。在傳統媒體、新媒體和網民的共同參與下,輿論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多元、多樣、多向。
2、人人成爲記者編輯使信息源頭更多更廣。“自媒體”時代信息發佈不再是傳統媒體的專利,任何地方發生的事件,都可能被無處不在的網民及時發現捕捉,然後通過博客、播客等發佈事件的資訊,影響公衆,突發公共事件更是如此。當前中國僅博客用戶規模就已達到1.81億人,每個網民都可是“記者、編輯”。隨着3G手機的上市,這樣的情形會越來越普遍。
3、信息傳播更加隱匿、信息甄別更加困難。傳統媒體是“點對面”傳播,而網絡是“點對點”、“多對多”傳播,信息的傳送者和接收者在網絡平臺中呈點式散狀分佈,即時性、隨意性的特徵更爲明顯。特別是“點對點”、“多對多”傳播是非實名制的互動,傳者與受者都相對隱蔽,信息來源更具隱蔽性和私密性,真假信息容易魚目混珠,甄別更加困難,給網絡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
4、網上輿論引導更加被動艱鉅。在新聞報道的內容上,傳統媒體要報道什麼、不報道什麼,怎樣報道,受衆無法干預和決定,但在互聯網時代,受衆不僅僅被動接受,還能自我選擇、主動發佈,而且信息發佈的時間、內容和傾向都可由他們自己把握。主流媒體如果不及時發出聲音,往往會被網上信息“海洋”所淹沒。相對於我們對傳統媒體管理的得心應手,網上輿論引導更加被動、艱鉅,難度更大。
5、人們的信息接受方式正逐步改變。互聯網不僅改變了公衆瞭解信息的渠道,也在改變着他們的信息接受方式。第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網絡閱讀率以36.5%首次超過了紙質圖書閱讀率,而剛發佈的第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由於獲取便利,88.3%的國民表示,閱讀過電子書後就不會再購買該書的紙質版。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公衆對媒體的選擇排名順序爲:網絡、電視和報刊,而在重慶等西部地區的排名順序爲:電視、網絡和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