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久前,中國網民從權威部門得到一個喜訊:被網民監督到『抽天價煙』、『戴天價表』的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原局長周久耕,3月20日被『雙開』。南京市紀委、監察局透露,周久耕嚴重違紀,還涉嫌犯罪。紀檢監察部門已查實周久耕收受他人錢物折合人民幣數十萬元,還掌握其他涉嫌受賄線索。周久耕的有關犯罪問題及線索,現已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這只是去年以來一系列網絡輿論監督成功案例中的一個。此外還有『封口費』事件、深圳『猥褻門』事件、公務員『出國考察門』事件……這些事件都因為網絡的監督而發生了急劇轉向,問題解決進入了快速通道。
2008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網絡輿論監督年』。
網絡輿論監督向人們展示了從未有過的力量。今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傑在新華網與網民在線交流時表示,網絡是表達社情民意的很好平臺,它在社會監督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應提倡利用網絡這種先進的傳播工具加強社會輿論監督。並認為,今後,互聯網在輿論監督方面還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六大優勢,讓網絡輿論監督先行一步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是這樣定義『輿論監督』的:公眾通過輿論這種集合性意見形態對各種權力組織和其工作人員以及社會公眾人物自由表達看法所產生的一種客觀效果。也就是說,有了輿論纔能監督。而輿論是公眾意見的集合形態。單個公民發表的意見,即使完全正確,也不能稱之為輿論;只有得到公眾的普遍關注和認同,成為公眾的共識(社會集合意識),纔能形成輿論。『這樣一來,進行輿論監督的時候,就需要事先引起公眾的討論和評析,如果公眾沒有參與,也就很難稱得上是輿論在監督。』
傳統媒體在輿論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公眾參與度受限、交互性較差等。即使在傳統媒體高度發達的美國,學者彼得斯(J°hnD『『h『,P『ι『『,)也難免發出這樣的感嘆:『輿論概念的緊張之處在於,符合輿論民主理念的傳播形式———對話、互動、批判性共識以及知情的參加者———和現在龐大的民族國家裡的傳播形式不相符合。』他感嘆的正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可以發揮信息傳遞的功能,卻很難充當溝通平臺的作用。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網絡使普通百姓真正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打破了所謂精英階層對媒體話語權的壟斷。傳統媒體上出現的『輿論』,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論或媒體自身的意見,普通百姓的觀點難得一見。盡管從理論上來講,媒體應該代表公眾,成為公眾的代言人,但在現實運作中,受各種現實因素的制約,媒體的言論有時並不能如實地反映公眾的意見和呼聲。而網絡公共論壇(BBS)、新聞反饋板塊及聊天室的出現,則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個無限寬廣的話語平臺,任何一個會打字的人,只要擁有一臺連通網絡的電腦,就可以順利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正如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謝新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指出的,『通過網絡,來自社會底層的信息、觀點、聲音找到了一個「出口」』,普通公眾借助網絡擁有了表達權,避免了傳統媒體作為中介代言人的獨斷專行,甚至強奸民意。
其次,網絡具有強大的聚合力。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平臺,互聯網為民眾提供了一個個相互交流、自由發表個人觀點的虛擬社區,用共同的興趣愛好、信息關注點等,將各地的民眾匯集到一起,通過共同交流觀點,能夠在短時間內最大范圍地凝聚起多數民眾,為進一步形成強大的輿論創造基本條件。
第三,網絡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互動是網絡最為鮮明的特征,它將傳統媒體與受眾的傳播關系轉變為雙向或多向互動的傳播關系。傳統媒體的報道一般呈單向性,來自各方面的評論、反饋、辯解及信息不能及時溝通交流。而開放的網絡平臺則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時間對同一問題大膽地發表看法,做到人與人之間的實時相互交流;同時,這種交流形式使相互間身距千裡的民眾有種面對面、身臨其境的感覺,真正做到『眾聲喧嘩』,從而順利實現意見的交流和自由碰撞,並最終促成輿論的形成。
第四,公眾的意願和看法可以更真實、充分地表達。傳統媒體對民情、民意一般都有個加工、篩選的『把關』程序,有時一些更真實而一手的輿論、呼聲卻得不到傳達,而互聯網就取消了這道『工序』。同時,網絡的匿名功能使得網民在表達個人意見時不必有所顧忌、有所擔懮。這種『無記名投票』式的寬松、自由環境,便於人們暢所欲言、直抒胸臆。
第五,網絡輿論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發布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繼200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之後,中國的互聯網普及再次實現飛躍,趕上並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正因為互聯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可以說網絡輿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
最後,網絡在傳播速度上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報紙內容更新的周期以天來計算,電視以小時來計算,網絡則是以分秒來計算。可見,網絡在時效性上佔有絕對的優勢。輿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不間斷變化的過程,而網絡卻能從始至終地反映這種變化,輿論監督的廣度和力度也就隨之提高。
由上可見,對於輿論的形成,網絡具有傳統媒體無可匹敵的優勢,稱得上『符合輿論民主理念的傳播形式』。同時,網絡輿論作為『原生態』的公眾意見,真實反映了社會心理和社會情緒,從而以輿論的強大精神力量對國家權力和公共事務進行監督。
『雙刃劍』問題,可通過法治和公民教育解決
集眾多優點於一身的網絡,也有它的缺陷。
最致命的缺陷在於:信息的准確性無法核實。網絡的開放性也就帶來了它的一個負面結果,即虛假信息的泛濫。它妨礙人們獲得真實信息,導致人們形成與現實不相符合的意見,嚴重的還會使人們產生思想上的混亂和極端的行為。網絡也為謠言的產生提供了技術條件,有的謠言發布者出於種種目的,在網上對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誹謗和詆毀,混淆人們的視聽,影響國家正常的政治生活。開展輿論監督的前提,就是要保證信息的暢通和真實無誤的傳播,而虛假信息的存在,嚴重影響輿論監督的效力。
其次,網絡輿論中的情緒性言論較為突出,網上存在不少發泄情緒的偏激言論,甚至還有進行謾罵和人身攻擊的帖子。如果在『監督』的過程中,偏激或者極端的情緒化觀點佔了上風,無主見的群體成員的情緒就會受到影響,被偏激的觀點所感染,造成人多勢眾的局面,原本的輿論監督就會變成非正常的輿論暴力。
正因為如此,有人指出,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它推動文明進步的一面,也存在傳播不良信息的一面,時常夾雜著謠言和不滿情緒的宣泄。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孫柏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網絡的大眾化和匿名性,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主,毫無疑問將促進公民對政府的監督,促進社會良性發展,但也正是由於其匿名性的特點,使得一些人發言不負責任,『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善意的,但不排除有些人出於個人目的,在網上發表不實言論,而經網絡迅速傳播後,會形成很壞的影響。』孫柏英認為,網絡輿論消極的一面應當引起重視,要防范不良信息迅速傳播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老百姓有時候是盲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辨別力,一些聳人聽聞的信息特別容易鼓動人們,會導致社會傳染效應,在問題澄清前已經形成嚴重問題,再想改變就很難了。』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系教授展江也認為,互聯網不是專業媒體,信息傳播者很可能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對於真實、客觀、公正、平衡、全面這些新聞價值要素不一定理解,因此,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信息失真。
與此同時,濫用網絡監督,侵害公民隱私權、名譽權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網絡輿論的上述缺陷,導致網絡輿論監督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都無法與傳統的媒體相比。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8年8月發布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大部分網民傾向於認為網絡內容可信度一般,認為可信和非常可信的僅佔15.7%。這說明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互聯網持懷疑態度。而媒體在輿論監督中所起的作用,恰恰應是建立在公眾對它的信任之上的。
雖然如此,人們對於網絡輿論監督還是寄予厚望。展江教授就認為,『盡管互聯網魚龍混雜,但不能因此抹殺它的貢獻和功勞,如今網絡已經成為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新聞來源和最早的黑幕揭發者。如果沒有網絡,不知有多少礦難難見天日,不知有多少食品安全事件繼續被忽視。所以,我們要感謝互聯網,而對存在的問題,則需要通過法治和公民教育來加以解決。』實現雙劍合璧,傳統媒體快跟上
網絡輿論監督的優勢已經日益受到政府和公眾的重視,其地位的重要性也正在得到提昇,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的作用似乎正逐漸被淡化。但大量事實表明,在強化網絡監督的同時,也不能否定或輕視傳統媒體在監督中的作用。網絡輿論監督力量的充分發揮,依然有賴於傳統媒體的聲援和跟進,只有加強二者的合作,纔能使我國的輿論監督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網絡的確具有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傳播優勢,然而,當前我國網絡媒體專業報道的能力畢竟有限,而相比之下,報紙等傳統媒體在事件的調查報道、原因分析、經驗總結等方面更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更能形成高質量的輿論監督。
由此可見,網絡與傳統媒體在監督過程中都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在對共同關注的事件的監督過程中,二者有相互取長補短的需要。為了促使監督效果的最大化,二者也應當在監督過程中相互配合。
縱觀以往網絡監督重大事件可以發現,在眾多事件的監督過程中,傳統媒體的參與在輿論影響上的作用依然是互聯網無法做到的。幾乎所有的網絡事件的解決,都是傳統新聞媒體和網絡媒體共同合力的結果。不能以網絡監督而否定傳統媒體監督,兩者只有形成合力,纔能使輿論監督更加有效、有力。
因此,網絡監督除了網民互動、網網互動,還需要加強與傳統媒體的互動,形成輿論監督的合力。要把互聯網在監督初始的即時揭露功能、傳統媒體報道的深入發掘功能和擴大影響的能力、網絡交流平臺在大眾言論信息方面的整合功能三方面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努力促進新老媒體更默契的合作,共同促進我國輿論監督事業的發展進步。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