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它與天津衛同齡這個城市裏沒有一個地方比它歷史更悠久
◇它飽經風雨滄桑這個城市裏沒有一個地方比它積澱更深厚
◇它如今綻放新顏這個城市裏沒有一個地方比它人氣更旺盛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作爲三寶之首,鼓樓對於天津有着特別的意義。建於明弘治年間的鼓樓,位於舊時天津城中心,幾乎與天津老城同時誕生,以它爲中心、方圓數裏的地方被稱爲老城廂,是天津經濟、文化、政治的中心。天津建衛600年,老城廂走過600年,這一區域,是整個城市繁榮與興盛的地標。
600年,老城廂經歷風風雨雨,如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今天,鼓樓商業街已經成爲津城新的旅遊景點,吸引着八方的來客;今天,老城廂經過大規模的改造工程,已經成爲一個集大型商場、高級居住區、金融商務爲一體的城市綜合體,聚斂着津城的人氣。600年,老城廂不僅展現着輝煌的歷史,更演繹着精彩的現在。
![]() |
老城廂變遷之人物篇
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老城廂作爲天津的搖籃,蘊藏着濃郁的民俗民風和文化藝術精華,堪稱天津城“活化石”。從1404年天津建衛伊始,歷經600多年風雲變幻的老城廂,已經煥發出新的生機。既有保留下來的文化歷史建築,更有作爲時代見證的摩天大樓、商貿商鋪。這片領域,在老天津人看來,無疑是歷史變遷的見證。張貴芳,從他的祖輩算起,在天津建衛時,他的家族就在這裏生根發芽,歷經600年,而他自己也在老城廂居住了幾十年,對這裏的一切再熟悉不過。
![]() |
【歷史】
600年前祖先便居東南角
“天津剛剛建衛時,我的先輩就在老城廂居住了,到我們搬家時已經將近600年了。”採訪剛一開始,張先生就說出讓記者驚訝的話語。張貴芳告訴記者,他的祖先當初就居住在現在的東南角地區,距離遠東百貨北側不遠處,直到他爺爺的那一代,他的家庭也一直居住在那裏,從未離開。
據瞭解,明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設衛築城。老天津衛城的平面是東西寬、南北窄,呈矩形,因此俗稱算盤城或老城廂。此後,富豪商賈陸續雲集老城廂,使天津迅速成爲中國北方的經濟重鎮。老城廂是天津舊城所在地,該地區以鼓樓及鼓樓商業街爲中心,今東馬路、西馬路、南馬路、北馬路即爲城牆舊址。“我爺爺住在老城廂的辛家衚衕,父母結婚時居住在小大院。”作爲600年老城廂人的後代,說這話時,張先生充滿了自豪。他告訴記者,其實“老城廂”的說法是近幾年纔有的,以前人們提到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都是用“老城裏”。“以前,我們自我介紹時,都說是老城裏的人,而且一些賣東西的攤販,也習慣在食品名稱前加上老城裏三個字。”
![]()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一家人擠在十平方米小屋
張貴芳生於1951年,伴隨新中國一起成長,他出生的時候,父母已經搬到了貢院東胡同,當時居住在那裏的第39號,兄弟姐妹一共6人,全家8口人就在一間10平方米的房屋內居住。“我小時候衚衕還是土道,在中間挖個溝,用來排水。”至今談到下雨時的情景,張貴芳的語氣中還有着不少無奈,“那時由於院子的地勢很低,每到下雨時,院子裏都會積水,水深甚至能到小腿,鄰里間就一家指派一個人,組隊淘水。”
據瞭解,老城廂幾代人同居一室的比比皆是,老房更是佔據了很大的比例。正如有關專家指出的那樣,老城廂具有“吃水難”的特點,這點得到張貴芳的印證。在居民家中引入自來水前,很多人都是使用公用自來水管,趕上用水高峯,家家戶戶都得排隊,人多了,水流也越來越小,特別是做飯時間,需要淘米洗菜,難免帶來不便。
雖然那時的老城廂生活艱苦,環境較差,但孩提時的生活,還是給張貴芳留下了難忘的記憶。“那時城裏的孩子喜歡到城外的‘三不管’地區聽說書、看摔跤,這就是我們的業餘生活。那時衚衕周邊可不像現在高樓林立,上世紀50年代那會兒,周圍到處是小販和小門臉。”張貴芳說,那會兒周圍除了挑挑子、挎籃子的小販,道路上還分佈着不少店鋪,安德昌糕點鋪、同興德茶葉鋪、同聲照相館……那些吆喝聲就是童年的記憶。到了上世紀60年代,雖然周邊的環境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張貴芳居住的衚衕開始鋪設柏油馬路,還安裝了下水管道,排污的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衚衕內挨家挨戶緊密相連的情況卻依舊沒有改變。
![]()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自來水進屋不再衚衕接水
“那時條件挺苦的,不過鄰里間感情特別好,我們居住的衚衕幾乎從未發生過摩擦,大家像一家人一樣,到了夏天乘涼的時候,大家都坐在衚衕裏,孩子們就一塊玩。”
上世紀70年代後期,讓張貴芳難忘的就是自來水管進入家庭。“用水方便多了,水流也大了,再也不用排着長隊等很長時間了。”張貴芳說。1979年張貴芳結婚後,就搬到了文廟對面的權家大門衚衕居住,唯一不變的就是老城裏的生活。“我和妻子的新房也是10平方米,孩子1981年出生。”張貴芳告訴記者,那時老城廂外不遠處建起了華夏酒樓和百惠飯店,由於樓層很高,所以很涼快,每到夏天就帶孩子到那裏乘涼。
【上世紀九十年代】
告別小衚衕搬進大高樓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張貴芳明顯感覺到,老城廂衚衕裏的居民少了起來。“生活條件好了,大家都去買高樓了。”而到了90年代中期,張貴芳也迎來了拆遷的日子,告別了老城廂,一家人購買了150平方米的大房子。
記者瞭解到,在1994年危改前,在老城廂1.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約有105萬平方米建築物,其中三類以上危陋平房佔90%以上。隨後,南開區先後拓寬了北馬路、南馬路,打通了城廂東路、城廂中路,完成了新安購物廣場、新安花園、儒園、鼓樓商業街等項目的建設,新建了一批大的公建設施,這些項目的實施,拆除危陋房屋30多萬平方米,使1萬多戶、4萬多居民受益。不過,直到2003年6月1日以前,老城廂還有100多公頃、近70萬平方米的地上建築物尚未改造。老城廂仍居住着28800戶、7.88萬常住人口,人均住房使用面積5.86平方米,其中60%的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低於4平方米。
【新世紀】
新建衛計劃
老城廂變身
從2003年老城廂改造工程開始,截至當年10月份,老城廂危陋平房拆遷工程已經全面完成,且拆遷範圍有了擴展。而老城廂於2003年拆遷改造後,於2004年年底開始重建,還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新建衛計劃。現在的老城廂,酒吧街、大型商場、高級居住區融爲一體,綠化、古蹟也與周邊環境配合得恰到好處,金融商務、酒店公寓、生態居住區不斷髮展。天津力圖把這片古老的地區扮靚成一座集居住、文化、商業、商務、休閒、娛樂、旅遊和生態景觀爲一體的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的城市綜合體。“現在,我經常會到老城廂附近,看看我曾經的家,回憶回憶以前的時光。”對於張貴芳而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看着老城廂的建設,回憶東南角的時光,更是別有的一番心境。很多人或許都在心中祝福着:作爲老城廂人的張先生晚年幸福,老城廂則再創輝煌。
老城廂變遷之鼓樓篇
鼓樓建於明弘治年間,位於舊時天津城中心,幾乎和天津老城同時誕生。以鼓樓爲中心,方圓數裏的地方在當時被稱爲老城廂,是天津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
在歷史長河中,鼓樓和周邊環境的建設發展印證着老城廂不斷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建設、拆除、重建、再拆除,到2000年再重建,鼓樓再次煥發新的生機。不僅如此,鼓樓商業街也從應運而生到生機勃勃,成爲新時期津門新景,而它的改造工程也正在順利開展中,作爲鼓樓商業區改造的開發單位,對於鼓樓以及老城廂的歷史,天津龍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呂永和有着深入的瞭解,在他的娓娓道來中,也爲我們揭開了鼓樓數百年的神祕面紗。
【歷史】
鼓樓曾經兩次被拆除
據記載,天津建衛後不久,於明弘治年間在城中心建鼓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樓基是磚砌的方形城墩臺,四面設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對應。上層樓內懸大鐘一口,約兩噸,鐵鑄,爲唐宋制式。大鐘初用以報時,以司晨昏,啓畢城門,早晚共敲鐘108響。1900年時,八國聯軍侵入天津,第二年,天津城牆就被拆除了,鼓樓也隨之蕭條了。
到了1921年,鼓樓得以重建,重建的鼓樓,用舊城四門樓之名,由天津書法家華世奎重書,在鼓樓的四個門上,曰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到了1952年,由於道路問題,鼓樓再次被拆除。
【現在】
伴隨商業街華麗轉身
呂永和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後,鼓樓又一次得到重建,工程於2000年11月25日開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1994年咱們天津開始了危陋房改造,老城廂地區的一些平房拆遷了,鼓樓也在2000年開始重建。”據瞭解,鼓樓重建前,周圍大多是平房雲集,羣衆的居住環境差不說,周圍的商販也雜亂無章,環境談不上美觀。而到了2001年,不僅鼓樓完成重建,鼓樓商業街也展現津門。重建後的鼓樓主體爲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四拱門上方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新鍾高2000毫米,寓意爲2000年製作。鐘的材料爲響銅,重3噸。鐘上銘文由馮驥才、張仲先生撰寫,字體爲繁體魏碑。“新建的鼓樓位於天津老城廂中心,重建後更加宏偉,而鼓樓及周邊的商業街,也成爲新的旅遊景點。”
呂永和表示,2001年,本市開始建設鼓樓商業街,以鼓樓爲中心,彙集商業亮點、民俗文化,整體爲十字形,大約爲2至4層,佈局分爲三部分:北街彙集書畫古玩,打造成古玩一條街;東街彙集商貿、購物,打造成優美的欣賞和商貿平臺;南街則是以民俗及餐飲爲主的東方不夜城。“當時的店鋪大約有500到600家,以明清的建築風格爲主。”
【未來】
打造品牌古玩集聚地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鼓樓商業街也迎來新的飛躍,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目前,鼓樓商業街內的商戶已達到1000家左右,而在改造過程中,東街、南街、北街將各有特色,進一步提升。一座飽含民俗文化、商業商貿等的休閒場所,將以更加美妙的姿態呈現。“鼓樓東街將繼續和周圍的古文化街、天津新世界百貨等加強結合,進一步打造商貿商業一條街。鼓樓北街將打造成古玩字畫一條街,以古玩玉器、名人字畫鑑賞交流展賣爲主要特色,搭建書畫藝術家、收藏家、投資商交流交易的空間。”呂永和表示,這裏將形成天津最具有影響力的古玩藝術品、津派書畫展覽、鑑賞、銷售爲一體的古玩藝術品集聚地。至於鼓樓南街,呂永和說,此處將是特色餐飲彙集的地方,並且引進了北京紅巖海鮮大排檔,讓市民在鼓樓盡情享受民俗和飲食的美妙結合。
據瞭解,鼓樓商業街的改造工程預計今年“十一”前完成,在衆多津門百姓的心中,這也是獻給新中國60年的極佳厚禮。
鼓樓重建
新聞摘錄:1999年12月24日,《天津日報》以《老城鼓樓重建有望》爲題,報道了鼓樓重建事宜。南開區旅遊局、市計委、市文化局等有關部門在聯合召開的南開區文化旅遊基地建設現場會上表示,鼓樓地區改造設計方案招標工作即將開始。
2001年9月30日,《天津日報》頭版又以《天津年年都有大變化》爲題報道了鼓樓竣工事宜。重建後的鼓樓雄踞於繁華熱鬧的老城中心,漢白玉城門石上分別鐫刻着“鎮東”“定南”“安西”“拱北”等金色大字,最高層懸掛3噸重的仿古大鐘,整個建築造型古樸、氣勢雄偉。
背景資料:鐘鼓樓是一個城市的標誌。歷史上的鼓樓曾是天津衛的“三宗寶”之一,民諺有“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天津老鼓樓建於明弘治年間,即1493年,曾先後兩次拆建。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天津城市的發展,舊城中的交通量大增,爲貫通道路,1952年11月7日,鼓樓被夷爲平地。改革開放後,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爲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也因此使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鼓樓重建工程於2000年11月25日開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 |
數字老城廂
新聞摘錄:2003年7月25日,《天津日報》頭版以《數字老城廂》爲題對老城廂改造中的一些數字進行解讀。據瞭解,2003年6月1日,老城廂正式動遷,整體拆遷近70萬平方米,約8萬人大動遷,這是天津危改以來又一個拆遷大片。2.88萬戶居民搬遷,預計裝修消費總量2.6億元,拉動家電、傢俱消費3億元。
背景資料:天津從明永樂二年(1404年)設衛建城,老城廂應運而生,佔地2325畝。老城廂地區被認爲是最原始、最真實地保留了天津地域特色的地方之一。這裏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見證着天津歷史的發展。如今,老城廂地區已成爲現代氣息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城區,而那些傳統的風貌建築還將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