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柳無忌、李廣田、卞之琳、王學仲……這些在我國各學術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學界泰斗,讓人肅然起敬,他們都是南開大學的一代名師。今年是南開大學建校90週年,在近一個世紀的歲月流轉中,南開大學一代代師生傳承下來的南開精神,已成爲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大師們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便成爲這一精神的見證。然而,曾經匯聚了幾十位大師、被稱爲“教授村”的南開大學東柏樹村,在如今的南開校園裏卻鮮有人知道,成爲一片即將被湮沒的荒涼之地。近來,一些曾在這裏生活過的學者後代呼籲,對東柏樹村進行保護,恢復其歷史及人文價值。本市建築遺產保護志願者們也對其做了考察,“留住高校文化遺產,就是留住大學精神,也是留住我們這個城市的文化精神。”天津市建築遺產保護志願者團隊的召集人穆森說。
【探訪】
昔日教授村殘破無人知
沿着車水馬龍的衛津路,走進南開校園,在高大的楊樹間,一片寧靜的瓦頂矗立在那裏。一面高牆把它隔出了人們的視線,這裏就是存在半個多世紀的南開教授村——東柏樹村,據說原來叫“百樹村”。東柏樹村位於南開大學東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地圖上,這裏還是校園裏的花園和荷塘。經過抗戰洗禮,南開復校後,這裏被開闢爲各位教授的居所,留下許多名師、大儒生活的痕跡。但隨着教授們紛紛搬離,東柏樹村逐步演變爲大雜院,最後湮沒無聞。
與滿眼高樓大廈、日新月異的南開園相比,隱藏在南開一隅的東柏樹村如今已殘敗不堪、無人問津。記者向校園裏往來的十幾位師生、員工詢問東柏樹村,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而在校園內立起的多處導向路牌上,也沒有東柏樹村的身影。
幾經周折,記者終於在叢叢大樹密佈的後面找到一排平房。這是9座雙拼西式平房,從曾經在這裏居住過的學者後代的描述中可以斷定,這裏就是東柏樹村了。一條紅磚鋪成的甬道已經長滿青苔,山牆斑駁、房體殘舊。其中幾間住着普通居民,剩下的都被空置下來,當年無數知名教授、科學家和社會名流匯聚的居所,如今靜悄悄地注視着時代變遷。
【講述】
見證南開重要歷史節點
今天的南開人對東柏樹村一無所知,但曾在這裏長大的名師後代們卻對這裏有着一份難言的情愫。面對行將湮沒的東柏樹村,他們的心中百味交集。著名語言學家邢公畹之子邢沅說:“東柏樹村的名人不勝枚舉,許多難忘的歷史就發生在東柏樹村。1931年12月,‘二次變亂’後,伯苓校長每日白天去廣東小學辦公,晚上則回東柏樹村23號。各課主任返校後分住東柏樹村3號至23號。從此,東柏樹村冠蓋雲集,儼然成了南開的政治中心;1937年7月,日寇轟炸南開園,楊石先、黃子堅在這裏毀家紓難;1947年3月,伯苓校長返津下榻東柏樹村42號;8月,在國民黨的大搜捕中,周基堃、吳大任、邢公畹在東柏樹村家中保護進步學生;1951年、1957年,周恩來總理兩次視察南開都到過東柏樹村。幾輩南開人生於斯、長於斯,它是南開歷史的一個節點,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珍惜它、愛護它?”
【保護】
珍存高校整體歷史格局
目前,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正在進行。在實地調查階段,南開區文物普查部門已對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校內建築羣等文物點進行了調查。令人憂心的是,高校歷史遺蹟遺存並不理想。據瞭解,南開大學內曾名人薈萃的西柏樹村被拆毀,解放初期修建的東樓被剷平。如今,支離破碎的東柏樹村也面臨着被拆除的危險。
這些名人、大師的足跡即將徹底灰飛煙滅,令本市一些從事建築遺產保護的志願者們非常心痛。志願者朱起鵬說:“歷史建築是校園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的最好體現。學校需要建設,硬件設施需要發展。新建的教學樓和宿舍不斷涌現也是學校發展的必然。然而,作爲文化聖地,爲何不能捨棄那毫末的地皮,爲高校百年悠遠的文化積澱留一方空間呢?現在要保護的不只是東柏樹村,擁有悠久歷史的高校都應對其保存下來的整體歷史格局進行保護,珍存這些建築的歷史價值,讓學者的精神、一座學校的精神得到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