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世紀70年代初,蘇制AT-3反坦克導彈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首次使用,成爲令以軍裝甲兵聞之喪膽的坦克殺手。而我國當時的反坦克武器只有坦克炮和火箭筒,並且只能對付40到50年代的老式坦克,命中率低、攻擊威力小。面對當時多變的周邊局勢,我軍急需擁有自己的反坦克導彈。
接下來,我國很快引進了AT-3的仿製品,來自陝西、山西、吉林、遼寧的4個廠家從測繪仿製開始對這種編號爲紅箭-73的反坦克導彈一步步進行研製。
紅箭-73定型試驗是華陰試驗場承擔的第一項反坦克導彈試驗任務。當時,新生的試驗場面臨着許多困難,一切從零開始,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鑑,技術骨幹嚴重缺乏。
困難再大也難不倒無畏的勇士,負責試驗的周武和聶木生決心闖一闖。
老高工聶木生給筆者介紹了當時試驗的情況:“當時我和周武一次次到工廠調研,餓了吃點乾糧,困了隨便找個地方打個盹,回來就一頭扎進辦公室整理資料。最終,拿出了一套完整的試驗方案。”就這樣,我國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紅箭-73在中心完成定型試驗。
老領導龐常戰回憶當時反坦克導彈試驗時的情景:“實際上反坦克導彈試驗鑑定技術真正成熟、系統化是在1984年進行紅箭-8試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