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紅箭-8屬於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系統更加複雜、精度更高。在以前的基礎上就又有許多突破。像導彈試驗方面的試驗設計、可靠性分析、數據處理公式都比較精確化了。原來比較粗糙、比較簡單、工具的精度也比較低,後來精度提高了、更加準確了。當時經過幾年的相關技術研究和分析,在定型試驗之前制定了三個方案。一個是試驗方案,一個是測試方案,一個是數據處理方案,形成三本這麼厚的書。這三個方案送到當時的曲慎興主任那裏,看了以後很滿意,在方案上作了個批示說,對這樣的試驗系統制定三個方案,在中心還是第一次,值得推廣,而且制定的方案詳細、周到、系統,可以執行。1984年,紅箭-8反坦克導彈在中心完成定型試驗。
紅箭-8定型以後,產品的性能質量一直比較好,可以與美國的陶式導彈相媲美。
在進行紅箭-8試驗的時候,引進了許多比較好的設備,包括用於彈道測量的阿斯卡尼亞電影經緯儀;控制迴路參數測試系統則是中心自己研製的設備,可以進行控制迴路參數實時測試,準時處理。
到了90年代中期,我國又研製成功新一代反坦克導彈——AFT-09重型反坦克導彈。試驗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包括模擬仿真技術,一體化試驗模式。以往是國家靶場獨立試驗、獨立鑑定,但現代武器日益複雜,信息的積累又比較多,一體化試驗模式成爲高技術武器裝備試驗鑑定的新模式:綜合工廠研製試驗、靶場定型試驗並一直延續到後來的部隊試驗,三者結合進行一體化考慮。AFT-09試驗用了模擬仿真技術,就是許多部隊沒法實際開展的試驗項目可以用計算機來模擬。
1998年,該中心完成AFT-09重型反坦克導彈定型試驗。該武器裝備不僅作用大,而且命中率提高到了95%以上。該項目試驗有4項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爲我國武器裝備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龐常戰介紹道:“更先進的國產激光制導導彈已經問世,可以裝備在裝甲車或武裝直升機上,作用距離達到8公里以上,可以說是‘指哪打哪’。”
歷史的指針回到1984年10月1日。雄偉的天安門廣場,彩旗招展,鮮花錦簇,時任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同志站立在天安門城樓上,以他特有的莊重和自信注視着排山倒海般的閱兵方陣。而這當中,就有華陰試驗場定型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122毫米火箭炮。
這一段段艱的歲月如今已成爲記憶的封存。然而,創業者們以超凡的意志在荒蕪和空白上砌築起兵器城的基石,他們的豐功偉績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生前半世靶場搞試驗,身後願將骨灰埋天險,既爲華山老林添塵土,又能九泉之下聽炮聲”。作爲華陰兵器試驗場的第一代創業者,老政委華光在這裏留下了無數奔波的足跡。逝世前,老人家留下遺囑:把骨灰撒在他奉獻出一生最寶貴年華的的“戰場”,他要永遠傾聽“戰場”上不息的炮鳴。
站在軍隊信息化建設第一線90年代初的海灣風雲,讓中國軍隊看到了什麼是信息化戰爭。一件件精確制導武器、一套套通信指揮系統無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衡來源於力量,和平來源於威懾。面對挑戰,中心主動站在了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第一線,提出了構建信息化靶場的奮鬥目標,併爲此不斷努力探索,取得了累累碩果——
“某飛行武器系統70毫米火箭和7管火箭發射器經過立靶密集度、機彈相容性等18個試驗項目,累計400餘枚實彈射擊考覈,空空導彈順利完成了靜態檢測、捕獲飛行和自主飛行等11項試驗項目考覈,空地導彈已完成了系統檢飛和8枚導彈飛行試驗,航炮炮塔系統定型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同時,還承擔了以“神八”回收着陸系統爲代表的某型號工程等航天裝備和以殲轟-7、殲教-9、殲-10、殲-11空投等爲代表的系列航空裝備科研試飛工作。
車載重型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是我軍重點研製的新一代精確制導武器,定型試驗責任重、難度大。爲了解決技術問題,科技人員刻苦攻關,歷時兩年,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我們攻破了五項關鍵技術,包括總體方案優化設計、仿真技術、抗干擾試驗技術和方法、可靠性試驗與故障分析以及制導光學系統性能考覈與評價方法。”時任副主任龐常戰的一番話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新技術的應用,使試驗增加了30%的可用信息量。更重要的是,通過這項試驗,中心逐漸形成了既爲試驗把關、攻關,又爲研製單位和使用單位服務的職能。
無人機是一種高性能的現代化武器裝備,能執行戰場監視、偵察、火炮校射、電子偵察與干擾摧毀敵雷達等多種任務。
接受定型任務時,項目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缺乏引戰配合試驗能力、航跡測量不完善、遙測設備能力不強、沒有試驗指揮控制系統、綜合威力試驗場需要新建……
憑着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厚實的知識儲備,項目主持人吳航天先後深入10多個研製單位調研,掌握了大量新型武器裝備的第一手資料。
2003年春天,陽光格外明媚。浸透着廣大科技幹部心血與汗水的建設方案終於完成,並順利通過了專家組審查。
無人機系統定型試驗的成功,實現了中心由常規地面武器試驗模式向空地一體現代信息化武器裝備試驗模式的轉變,爲高新技術武器試驗鑑定探索出了一條新途徑。爲此,吳航天獲得了軍隊專業技術人才一類崗位津貼,成爲總裝“1153”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某飛行武器系統是中心承擔定型的又一高、精、尖端航空武器。它可以壓制敵地面火力、殺傷敵地面有生力量,對抗未來戰場上的敵武裝直升機,能夠攻擊主戰坦克以及裝甲運兵車,毀傷導彈發射架和炮兵陣地。
高工尉進有毅然接下了這項沉甸甸的任務。在他的帶領下,科技人員圓滿完成了該飛行武器系統的設計定型。試驗的成功使中心逐步形成了精幹高效的試驗指揮體系,實現了空中武器平臺與地面打擊一體化的歷史性轉變。
科研試驗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試驗設備也在不斷進行研製和改造以重型反坦克導彈回路參數測試系統、電磁環境監測系統、紅外經緯儀、姿態測量系統、多狹縫式高速攝影機聯動系統、超高速攝影系統、某型通用遙測系統……極大提高了中心的試驗能力。新建的試驗指揮控制中心,實現了現場試驗的信息化指揮調度、試驗數據的實時採集與傳輸、試驗信息的綜合顯示、測試設備的實時引導,中心由原來各自爲戰的試驗模式轉變爲聯網聯測模式,綜合測試能力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