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曾有調查顯示,中學生中有14.8%網絡成癮,患上網癮的人羣年齡集中在15至40歲之間,其中24歲以下的佔51%。爲預防未成年人因不當使用網絡而出現的身心健康問題,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昨天,衛生部出臺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徵求意見稿,指導未成年人適度、科學、合理地使用互聯網,以及家庭、學校和社會如何對未成年人網絡使用不當進行預防。並且首次提出嚴格禁止損毀性外科手術,禁止通過限制人身自由、體罰等方式進行治療。
天津市安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孫凌主任說,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應多給孩子鼓勵,不要一味地批評,也可以把上網玩遊戲作爲獎勵,不要完全限制孩子的業餘生活,更不要隨意給孩子扣上“網癮”的帽子。如果發現孩子因網絡成癮而影響了正常生活、工作或學習,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此次徵求意見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中指出,現在有一部分上網者受不適當使用網絡的干擾,出現網絡使用失調。對網絡使用失調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學校應該分析原因,及時提供社會心理支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促進其學習、運動、娛樂等方面均衡、協調發展。同時家長和教師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多關心、多愛護,不要隨意責備甚至打罵未成年人。如必要,可以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進行心理指導。極少數上網者沉迷於網絡,社會功能嚴重受損。表現爲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身體發育和健康受損,出現各種反常行爲和情緒問題,現實人際關係惡化,與周圍人交往困難、不合羣,這就需要由精神衛生專業機構進行判斷,家庭和學校應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一中心東院心理衛生科黃志誠副主任醫師表示,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嚴格禁止損毀性外科手術用來治療網癮,提倡採用綜合的心理社會干預措施,開展規範的心理指導、心理諮詢、心理治療。
此次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指出了這一點,學校和家長要改變主要以學習成績評價孩子的單一、片面的評價方法和標準。記者徐楊李茜
網癮青年網吧勸“戒癮”多次被連打帶罵攆開
兩名曾經深陷網癮的青年如今當上了“戒除網癮志願者”,前天晚上,他們來到網吧勸阻“鏖戰”在遊戲中的少年,可忙活了兩個小時,卻被人三次轟出網吧,只成功說服一名少年“回心轉意”。
勸阻現場
只有一人“回心轉意”
前天22:30左右,王傑(化名)和女友丹丹來到紅橋區五愛道附近一家網吧。二人在大廳和幾個單間轉了轉,選中了一名身穿校服運動褲的男孩。“同學,你也打‘魔獸’呢,練到什麼級別了?”曾經是網遊高手的王傑,和對方聊起了遊戲。因爲有了共同語言,雙方很快“熱乎”起來。王傑一邊指導遊戲,一邊拐彎抹角地告訴他,長時間玩網遊對身體不好、容易影響學習等,誰料聽到這些話,男孩突然變臉了,“你有病吧,自己不玩兒遊戲,管我幹嘛,一邊兒呆着去。”
第一次勸阻就遭到了拒絕,王傑沒有灰心,又選中了另一名勸阻對象。誰知這名男孩脾氣更“暴躁”,不僅破口大罵,還大呼一聲,在網吧找來幾個朋友,一下子將王傑二人圍了起來,最後還是丹丹趕緊來“打圓場”,纔將衆人勸開。這次吵鬧引起了網吧老闆的注意,他們也無法在這裏繼續規勸,只好去另一家網吧。
誰知接下來的勸阻依然沒有半點進展,王傑二人在另外兩家網吧勸阻時,被值班的網管等人直接將他們推出網吧大門。
一連忙活了兩個小時,王傑選中的13個玩遊戲的中學生幾乎都是連打帶罵地將他攆開,只有一位男生真的停下游戲,和他聊了幾句,隨後關閉遊戲界面,結賬離開了網吧。
對話網癮青年
癮頭最重時偷賣手機
王傑說:“網癮最嚴重時,我曾經偷偷把父母給我買的手機賣掉,換錢買網遊裝備。今年上大學時,認識了現在的女友丹丹,還是她慢慢勸我,說服我離開網絡遊戲的。她也曾經迷戀過網絡遊戲,我們特別理解那種沉溺在虛擬世界,想離開又不捨得離開的感覺,也許外人的勸阻,甚至當頭棒喝,就能幫助人下定決心。”
出於幫助別人的目的,去年加入天津義工服務隊的王傑和丹丹成了“戒除網癮志願者”,每週拿出一晚的時間到網吧勸阻玩遊戲的中學生。不過,從今年9月份到現在爲止,他們只成功勸阻了不到10個人,卻遭到過百餘人的冷嘲熱諷和謾罵。“我們覺得哪怕只勸走一箇中學生,我們也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