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際金融危機餘寒未散,富甲一方的阿聯酋迪拜又患上了“感冒”。眼下,有關迪拜最大企業實體迪拜世界公司重組並遲付債務的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一些人擔心迪拜世界公司會淪爲又一個雷曼兄弟公司,引爆新一輪全球信貸危機,繼而出現又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
但事實上,迪拜債務風波的“溢出”效應不會太大。一是迪拜世界公司欠債近600億美元,這一敞口與發端於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相比並不高,迪拜世界公司的運營狀況與雷曼不可同日而語;二是迪拜世界公司並不是賴賬不還,而是要求延期償還;三是阿聯酋政府出於信譽考慮不會坐視不管,且具備足夠的資質和償付能力。
目前全球各銀行在迪拜世界公司債務表上的“風險頭寸”只有120億美元,迪拜的所有債務規模也僅800億美元。這一風波主要影響到與迪拜有業務往來的歐洲金融業,但仍屬“可控型危機”。風波引起全球股市驟然下挫,大宗商品、石油及黃金等價格暴跌,表明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尚未遁跡,世界經濟復甦前景不甚明朗,投資者信心不足。換言之,迪拜債務風波打擊了人們對經濟復甦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會拖累世界經濟回暖。
迪拜的經濟發展模式在迪拜債務風波之中成爲人們新的關注點。所謂“迪拜模式”,就是以高端房地產和金融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靠大規模舉債和融資等大興土木,試圖驅動金融槓桿“利滾利”,以此拉動經濟發展。在阿聯酋7個酋長國中,迪拜是最缺石油的一個,這一模式巧妙地躲過了對石油資源的依賴,揚長避短,創下奇蹟。僅過去5年間,迪拜就有3000億美元的建設項目紛紛上馬,包括世界上最高的飯店、全球首家七星級帆船酒店、世界最豪華的室內滑雪場等。迪拜如今已成財富和奢華的代名詞,各式各樣的超豪華建築挑戰着人類對奢華的追求和想象極限。
建造新奇別緻的高樓,使迪拜不得不過分倚重外國投資。而國際金融危機的肆虐,又引發迪拜出現外資抽逃、資產縮水。當前,迪拜的房價比頂峯時期下滑近五成,不少工程因資金短缺中途下馬,大批外籍勞工返鄉,盲目投資惡果乍現。可以說,迪拜債務風波是房地產泡沫的必然結果,也暴露出迪拜經濟發展模式和高速發展背後的隱憂。難怪有媒體評論說,迪拜經濟的繁榮是美元套利的繁榮,是虛浮的。
應當看到,迪拜成爲該地區金融中心的時間並不長——迪拜證券交易所2004年纔開始運營,因此在管理經驗、融資能力等方面尚欠成熟,國際投資者要指望它很快擔當全球資金“避風港”的重任,顯然並不現實。“迪拜模式”的教訓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