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鄧海建 作者文集
世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令其不僅成為誘惑力十足的商業蛋糕,更成為國家利益與國家力量的角力場。北京時間21日晚,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發表了所謂『網絡自由』的演講。希拉裡的這次演講受到美國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數天前就向全世界預告,並在21日演講當天在國務院網站首頁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進行全球直播。她在闡述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給世界帶來了信息的自由、高效流動,以及其產生的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之後,話鋒一轉,指責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對互聯網的管制造成了『不公平和對人權的損害』。
美國如此高調宣揚其『網絡信息自由觀』、並指名道姓批評主權國家對網絡事物的正當管理,其背景或有其二:一者,互聯網正在從提供信息服務向提供平臺服務延伸,西方社會鼓吹『互聯網是思想和信息自由交換的最典型表達』,而實際上,隨著網絡技術創新發展、網絡應用重心轉化,互聯網已經從簡單的娛樂消費與信息交換,轉向更復雜的話語表達與思想言說,換言之,互聯網雖然是虛擬空間,但它已經對現實政治經濟生活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影響,因此,2005年3月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明確將網絡空間和陸、海、空、航天定義為同等重要的、需要美國維持決定性優勢的五大空間;二者,從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考慮到未來戰爭的需要,出資建立了互聯網雛形的阿帕網後,此後的40年,美國一直利用互聯網發源地優勢、掌控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優勢,控制著全球互聯網的命門——根服務器,成為互聯網霸主。然而,中國等國家基於自身利益與安全考慮之下的合理管控行為,使其互聯網霸權野心遭遇了障礙,這難免讓其心生不爽,這也正是希拉裡·克林頓公開對主權國家內部事務指手畫腳的原因。
回到希拉裡·克林頓兜售的『網絡信息自由流動』話題上來,美國所提倡的網絡自由觀,是超越於安全和利益的抽象自由。
去年11月,奧巴馬在訪華期間也將互聯網自由劃入人權范疇,在上海科技館演講時表示,網絡信息自由流動好於安全流動,他甚至還『很支持一個做法,就是不要限制互聯網的使用、接觸!』這些話聽來很有蠱惑力——因為自由從來就是個人見人愛的好東西——那麼,我們順著美國的思路,看看口口聲聲、上下齊聲高歌『網絡自由』的美國,又是如何奉行這種價值理念的。
2004年4月,由於頂級域名管理權問題上發生分歧,掌控根服務器的美國令『LY』(利比亞頂級域名)癱瘓,利比亞在互聯網上消失了三天;2005年12月《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國家情報部門與美國電信企業合作開發了一個程序用以截聽外國互聯網通信;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06年1月11日的報道還稱,數年前,中央情報局增設一專門機構利用高科技手段從互聯網上竊取他國情報,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