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一位初次走進臨港工業區的人,都會聽到這樣一番表述:這裡是濱海新區的重要功能區和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今後將成為中國北方以重型裝備制造為主導的生態型臨港工業區。
在8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臨港建設者正用綠色的畫筆勾勒出一幅激情與生機交融的畫卷。在這片從滄海變成的桑田,孕育的不只有經濟發展的壯舉,還將有人與自然和諧的笑顏。
循環發展
站在臨港工業區二期圍海造陸現場,吹填作業的機器聲響震耳欲聾。在過去5年多的時間裡,園區吹填土方3億立方米,造陸50平方公裡,昔日荒涼的鹽鹼灘涂轉眼化作競相投資的開發熱土。
『我們在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將海河口及近海淤泥作為造陸主要土源,避免了對現有荒地特別是耕地形成的破壞,同時開挖了深水航道,減少了河口淤積,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天津鹼廠、天津大化等周邊化工企業的生產廢料皂化渣、拆房渣土自然成了臨港造陸工程中的隔?和主次乾道路的路基用料,既解決了污染、佔地、填埋問題,又加快了圍海造地的進度。』臨港工業區工程建設人員介紹道。
在產業布局上,臨港工業區也充分考慮科學布局,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我們通過科學規劃,實現產業鏈條緊密相連,上中下游循環利用,企業之間無縫聯接,形成企業之間能源、原材料、廢棄物的有效循環利用體系。』臨港工業區招商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道。
在招商過程中,臨港工業區圍繞著重點產業精心構建企業間的原料和產品互供關系,充分考慮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形成多個完整的產業鏈,達到資源高效利用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綠色招商
『污染物可實現零排放』的華能綠色煤電項目正在臨港工業區以『濱海速度』疾馳至世人面前。施工人員告訴記者,工程空分廠房已順利結頂,氣化及磨煤裝置38米層鋼筋混凝土框架及梁板混凝土澆注完成,空分冷箱安裝完畢,聯合循環島區域、生產廠房初具規模,全廠功能區劃基本成形。
這個投資超過70億元的項目,僅僅是臨港工業區加速推進綠色產業集聚的序幕。在剛剛過去的1月份,海水淡化和綠色風電接連落戶臨港工業區。前者將由江勝集團與天津市自來水集團共同投資23億元發展海水淨化、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等產業。後者將由華銳風電投資建設總裝機容量為90萬千瓦的大功率風電設備裝運基地,該項目僅一期投入便超過1億美元,將成為園區綠色能源板塊的龍頭項目之一。
綠色經濟已經成為臨港工業區招商引資的重要抓手。『今年,臨港工業區將瞄准高、精、尖、大的產業發展目標,計劃完成地區固定資產總投資300億元;鞏固3大鏈條,做到產業鏈長、資金鏈牢、人纔鏈精;打造陸上基建裝備產業集群、海上裝備制造的產業集群、造修船產業集群、新能源產業集群、糧油產業集群、現代化工產業集群6個工業產值600億元的產業集群。』臨港工業區管委會主任張心德表示。
臨海『綠肺』
『盡管園區一期建設初期用地很緊張,我們還是決定拿出3平方公裡土地作為綠化用地,使園區的綠化率超過了20%,達到國家園林城市的綠化標准。』截至2009年底,臨港工業區共建成綠地260萬平方米,種植喬灌木90多萬株,區域綠化覆蓋率達到21.5%,形成了包含景觀帶、道路綠化、景觀公園的綠色景觀體系。臨港工業區規劃建設人員告訴記者。到2010年底,臨港工業區將建成綠地380萬平方米,種植喬灌木130多萬株,達到日吸收340噸二氧化碳,產生280噸氧氣。屆時,臨港工業區將成為濱海新區的臨海『綠肺』。
綠色發展之路
記者在臨港工業區采訪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座裝備制造產業重鎮的大千氣象。往來穿梭的裝載車輛,忙碌有序的施工隊伍,一切都似乎昭示著這座臨海工業新城的崛起。
然而,當記者向臨港人問起最讓他們感動自豪之處,答案卻並非天量經濟能量的加速匯聚,而是在園區建設之初土地緊張的情況下肯拿出3平方公裡抒發綠化的豪情。
『臨港工業區關注的絕不只是經濟效益。』曾經某國內知名化工企業的一項高回報化工項目有意落戶臨港工業區。但作為該項目副產品的高濃度含鹽廢水,企業准備采取直排方式排入渤海。考慮廢水長期排放勢必影響周邊地區海水水質及沿海土質,最終該項目被拒絕入區。
經濟時代的下一個出口無疑將是充滿生機的綠色經濟。綠色經濟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作為面向未來的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臨港工業區將綠色經濟作為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臨港人有信心把荒灘建成一座前景無限、設施齊備、循環發展、安全環保的綠色之城。(王森)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