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人曰》一詩中,形象地將當時剪紙之風的盛行勾勒清晰,剪紙的悠遠歷史可見一斑。作為中國最流行的民間傳統手藝之一,剪紙如今『乏人問津』。會的人少了,學的人也少了,能守住這門手藝並鑽研發揚的人更是鳳毛麟角。而市收藏協會民間藝術研究會的翟強,正是這樣一門古老技藝的守望者和發揚者。一如每年的大年初一,今年在古文化街的廟會上,人們又尋到了翟強熟悉的身影。
無師自通自學成纔
翟強,1962年生人,以刀為筆,剪紙為畫,飛動如龍蛇,人稱之曰剪。受父親影響,他自幼便酷愛繪畫,無論白描還是工筆都不在話下,這也為日後剪紙圖案的自行創作埋下『伏筆』。翟強告訴記者,母親非常喜歡吊錢、窗花等剪紙,看到母親如此愛不釋手,那年18歲的翟強自信滿滿地對母親說:『這些我也能做出來。』從此,他便和剪紙結下了不解之緣。
說起一身的手藝,翟強可謂無師自通,憑著一股韌勁和天資,在民間絕活界闖出了一番名堂。『說不上有什麼困難,記得剛開始時我都是在硬紙板上剪刻,失敗了無數次後纔知道,應該使用蠟板。』翟強說,『蠟板一般都是剪紙手藝人自己做的,材料之間的配比大都不外傳,只能自行研制。我試過豬油、食用油等,最終發現草木灰、牛油、蠟等按一定比例調和而成的蠟板是最好的。』在經過上百次試驗後,他終於研究出了既軟又韌、既不滲油又不開裂的蠟板。
機器刻不出的味道
逢年過節,買上幾幅吊錢、剪紙帶回家,在驚訝於機器雕刻的精細之餘,總覺得少了一絲傳承的韻味。端詳翟強的手工作品,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更加細膩而有靈性的世界,生活氣息濃郁,寓意深長。無論是人物還是臉譜,無論是花草還是小動物,凡是出自翟強刀下的,用巧奪天工、惟妙惟肖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機器刻出的剪紙,在90度直角的連接處往往都有飛刺兒,一兩個飛刺兒不顯眼,多了就破壞了整體的美感。如果是手工剪裁就不會出現了。』翟強拿著兩種不同方式刻出的剪紙對記者說。
『一幅剪紙的好壞,不在大小、不在精細,而在於線條流暢程度。而流暢的作品與繪畫功底是分不開的,但繪畫和剪紙又是完全不同的,繪畫是一筆連下來,剪紙則需要有連有斷。斷得不對、連得不好,一幅作品就毀了。光靠機器用模具刻,是刻不出那個味道的。』翟強說。
然而,翟強也說出了自己的擔懮,盡管喜歡手工作品的人很多,但想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卻越來越少。『說句實話,一般人都不會相信,想單憑這門手藝養家糊口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兒子不願意學,我也能理解。但就是這門手藝面臨著失傳的可能。』
16年廟會從不落下
這麼多年,究竟有多少作品,翟強自己也說不上來。他說,這些年他專注於剪紙創作中,一直是細心的妻子把他的創作成品整理、集結成冊,作為自己的收藏。用翟強的話說,他其實是個急性子,但就是一拿起刻刀,一碰到剪紙,心就立刻靜了下來。有時為了創作一幅新作品,他甚至可以一天一夜廢寢忘食。
『每年廟會我都參加,至少來了16年了。和我小時候比起來,感覺如今逛廟會的人越來越多,廟會上經營的項目、展示的手藝也比以前多了很多,也能看出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翟強坦言,『廟會是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每年在現場制作剪紙,都會吸引大量顧客購買,幾乎所有作品都會被「一搶而空」。這幾天肯定是閑不住,但我一點也不覺得累,畢竟看著這麼多人還喜歡這門傳統藝術,打心眼兒裡感到高興。』(記者 王麗 實習生 史鶯攝影記者 杜建雄)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