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農民日報記者]剛纔談到了消費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我想問一下,現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包括『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及最近一號文件提出的『建材下鄉』,請問怎樣評價農村消費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 [ 2010-03-06 16:03:01 ]
[鄭新立]中國農村人口現在還有七億多,住在縣和縣以下。但是由於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也就是說,由於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使我們農村這一塊的消費受到了限制。改革初期的時候,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體是各佔50%。但是改革三十年,縣和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整個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間的比例,平均每年下降1個多百分點,到目前下降到只有三分之一了。 [ 2010-03-06 16:04:15 ]
[鄭新立]所以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概念,我們住在縣和縣以下的三分之二的人口買了三分之一的商品,住在城市裡的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買了三分之二的商品。因此,擴大消費最大的潛力是在農村。怎麼把農村消費的潛在的需求變為現實的需求,從而變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的動力,關鍵在於增加農民的收入,減少農村的人口,增加城市的人口。 [ 2010-03-06 16:04:51 ]
[鄭新立]按照我們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統籌城鄉發展,特別是我們提出了城鄉發展要建立一體化的新制度,包括在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市場流通以及社會管理等六個方面建立一體化的新制度。通過這些制度的建立,使農村的富餘勞動力加快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加快向城市轉移。根據測算,一個農村人口變為城市人口,他個人的消費可以增加兩倍,另外他增加的潛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需求在十萬塊錢,所以如果一年我們能夠增加兩千萬城市人口的話,就能夠帶動二十萬億元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需求。所以現在最大的需求潛力,來自於城鎮化,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 2010-03-06 16:05:12 ]
[鄭新立]政府工作報告裡已經提出了許多有利於農民工在城市裡落戶、有利於城市能夠吸納更多的農村人口的制度安排。另外,就留在農村的這些人口怎樣能夠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政府工作報告裡也提出了許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擴大工業品下鄉補貼的范圍,今年將會把建材也列入補貼的范圍。我們農村的居民,大部分住的還都是磚瓦房,把磚瓦房改為鋼筋混凝土的房子,改善居住環境,這對農民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對於鼓勵農村房屋建築的需求,將會起到有力的拉動作用。 [ 2010-03-06 16:06:11 ]
[鄭新立]另外,我們從農產品的購銷,從各個方面提高最低收購價格,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我相信,我們國務院提出的這一系列鼓勵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落實之後,農民收入將會有一個較快的增加,農村消費這個巨大的潛力將會釋放出來,不僅在今年,而且在『十二五』時期,一直到2030年以前,都會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的動力。謝謝。 [ 2010-03-06 16:06:29 ]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請問鄭新立老師,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城市來看,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包括科學發展觀都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從短期來說,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會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定的『陣痛』,請教一下,當前我們能否經得起這種『陣痛』?謝謝。 [ 2010-03-06 16:07:20 ]
[鄭新立]我非常贊成你的觀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會帶來『陣痛』的。一個『陣痛』可能是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這就意味著,我們的企業有一部分由於生產工藝落後,污染比較嚴重,消耗比較高,就要被淘汰。那麼淘汰就帶來了一些問題,有些就業人員要重新安排,同時要加大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增加新的投資。但是我相信,通過重組,通過我們投資結構的調整,將會給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的經濟將會上到一個新的臺階上,在這個新的臺階上持續、平穩、快速發展一個較長時期,所以這個『陣痛』是值得的。 [ 2010-03-06 16:08:07 ]
[鄭新立]第二個『陣痛』,要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就業。剛纔厲主席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是,按照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我們的第二個轉變就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我們要通過發展第三產業來吸納第二產業中由於實行集約化的生產而減少的勞動力,要吸納第一產業集約化發展中間所富餘的勞動力。這是我們現在認識到的,是一個經濟發展的規律。在發達國家,過去好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由於機器大工業的出現要排擠勞動力,要形成一個龐大的失業大軍,這個失業大軍沒飯吃,都要砸碎資本主義制度,結果這個情況避免了,沒有出現。原因在什麼地方呢?這些剩餘勞動力到哪兒去了呢?原來都是到第三產業去了。現在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佔了80%以上,第一產業剩2%、3%了,第二產業佔百分之十幾,龐大的勞動力都在服務業裡從業,對照我們的現狀,差距太大了。去年我們第三產業產值增加值佔GDP的比例只有42.6%,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按照2008年的數字,只有34%,這兩個比例跟發達國家比,太低太低了。全世界平均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是60%多,我們現在的比例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要低20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要低30多個百分點。 [ 2010-03-06 16:10:59 ]
[鄭新立]就業的比重比產值的比重還要低,只有30%多,發達國家佔到80%,低了百分之40多。為什麼我們第三產業始終發展滯後呢?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務院就提出了要鼓勵發展第三產業,現在時間過去了十幾年了,始終沒有大的突破,我想原因還在於我們的政策。最近我做了一些研究和分析,制約我們第三產業發展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稅收政策,我們第三產業的稅收負擔跟發達國家比要重得多,包括第三產業水費、電費,都要比第二產業的高,這是很不合理的。 [ 2010-03-06 16:14:20 ]
[鄭新立]第二個因素,我們缺乏為大量的小企業和個體戶服務的金融體系。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絕大部分是小企業,是個體戶,他們需要的流動資金數額比較小,而且都是幾十萬,有的是幾萬塊錢,但是沒有一個金融機構能夠專門給他們提供貸款服務。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是幾大商業銀行,專門為大企業、大項目服務,幾十萬、幾百萬的貸款看不上,幾個億、幾十億貸款,審貸成本低。另外,我們有十幾個、二十幾個股份制的商業銀行,也是全國性的大銀行,還有地區性的商業銀行,所以現在我們的金融體系基本上只有主動脈,沒有毛細血管,金融的血液輸送不到小型、微型的金融主體,第三產業大量的個體戶、大量的小企業得不到貸款的支持,我想這是我們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第二個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 2010-03-06 16:15:56 ]
[鄭新立]第三個因素,還是在觀念上的因素。我們認為,搞工業,這纔叫發展,能夠看得見,還沒有把服務業擺到重要的日程上來。所以我們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作為發展方式三個轉變的第二個轉變提出來了。在政府工作報告裡,也對如何發展第三產業提出了很多政策措施,對第三產業發展的重點作出了明確的部署,特別是為生產服務的現代服務業必須加快發展,要制定一個鼓勵第三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比如說有的地方對那些個體戶、小企業,稅收上能不能視同外資給個『兩免三減』,等他做大了再收稅。在用地、工商管理上給提供優惠條件,不要攆得他們到處跑。一些省、一些城市最近一兩年采取了鼓勵創業的政策,有的城市采取了十幾項這樣的政策,一旦實行了這樣的政策,這些地方的新辦的小型企業和個體戶,每年以30%甚至50%的速度在增長,發生奇效,所以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的政策。我相信,我們全面地貫徹落實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真正把中央提出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落到實處,我們通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可以使我們的第一、二產業能夠朝著集約化的方向大大前進一步,而且能夠很好地解決我們的就業問題。謝謝。 [ 2010-03-06 16:17:46 ]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