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正遭遇歷史上罕見的旱情。全省各地不少水庫乾涸見底,人畜飲水極為困難。記者走訪該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時發現,這裡旱魔肆虐,水比油貴,不少村民生存困難。
3月14日一大早,記者驅車從尋甸縣城出發,順著彎曲而顛簸的山路,向尋甸縣東面行駛,踏訪被稱為『雲南最渴的村莊』——河口鄉石岩子村。沿途狂風吹起鋪天蓋地的黃灰,路兩側松林低頭,松針枯萎,不少幼樹已經死亡。駕駛員蔣勇指了指山上的桃樹、梨樹對記者說:『往年這個時候,滿山桃花梨花,風光無限,但今年只剩下些枯樁樁。』
中午,吉普車行駛近40公裡後,在石岩子村委會白河新村停留。這是一個居住著28戶104口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一個山凹裡,幾片小平房,村民們一戶挨著一戶。在村頭,看見村民們排著隊,有的提著桶、有的端著盆,正在守候從鄉鎮送來的水。隊伍裡老人們衣服看上去好久沒清洗過,婦女們臉上帶著苦澀,嘴脣已經開裂。
記者走進該村困難戶李紹榮家,這位75歲的老人和老伴正吃午飯,桌上沒有湯,一點咸菜和幾根蘿卜條。櫃上落滿很多灰塵,乾硬的毛巾和抹布掛在牆上。老人捨不得浪費有限的『生命水』,每天只滴幾點水,用手濕潤一下眼晴。李紹榮說:『自從長眼晴,就沒遇見這麼厲害的乾旱。半年沒下一滴雨,小春種的蠶豆、油菜全死了,家裡的糧食也快吃完了。鄉鎮從去年臘月就開始給我們每天送點水解渴,否則日子沒法過』。
村支書劉澤章說:『白河新村因地質災害,2005年從白岩子村委會扯乾河搬遷來這裡,這地方本身水源就缺,加上今年遭遇60年未遇的大旱,3個月前就斷水源,交通不暢,政府送水成本高,老百姓生存困難。』
離白河新村6公裡山路的猴子洞,也是一個自然村,車子開不進村,記者隨鄉乾部走了一段山路進村。見村口幾位老人正靜靜地守候在一個小水窯旁,手指頭粗的一條水管正往小水窯裡進水。73歲村民周曉又說:『眼下整煙地了,一點水沒有,瞧著這些燒焦的田地心裡也焦了!』
從村民口中得知,這條小水管是鄉親們一家一戶集資,從3公裡外的水源點采水,再經過三級泵站一級一級送達到這個小水窯。村民們形象地稱它作維持生命的『輸液管』。當地村民說,他們日夜派人守班。電費、電機費、買水管費、抽水費、值班費等加在一起,平均每戶村民已花費了1200元人民幣。『算下來,一噸水的成本比用一噸油還貴。』
連續幾個月沒休息的河口鄉黨委書記張應良說:『河口鄉是個回、彝、苗民族居聚鄉鎮、共有17個村民小組、263個自然村、6666人。類似白河新村和猴子洞藏於深山仍躲不脫旱情肆虐的自然村還有76個,這些山村自去年臘月就乾涸,有的要從十幾裡外找水源,拉一轉回來前後要用5小時。交通不便,山路難行,鄉鎮送水成本高,汽車跑山路一個月要更換兩次輪胎。公路不通的要用馬車拉、牲畜運』。
尋甸縣一名官員稱,由於乾旱影響,全縣40萬畝小春作物85%絕收。近10萬人和9萬餘頭大牲畜飲水特別困難。他告訴記者,『像河口鄉這樣的地方,在尋甸不勝枚舉,解決人畜飲水已成為縣裡的頭等大事。但尋甸是貧困縣,政府資金有限,投入抗旱杯水車薪,難以為繼。』(完)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