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在全市范圍內發起的『搜坑』行動持續多天,市民反響依然熱烈,除了繼續提供道路坑窪的線索之外,大家對坑窪路帶來的出行不便也是怨聲載道。28歲的白領王先生對此就深有感觸,他開的是去年新買的卡羅拉,上下班路雖不遠,一路坑坑窪窪,著實『坑』了愛車一把。日前記者跟著王先生體驗了一把『坑路漫漫』的辛酸。
讓開中間走兩邊
被坑所困違章駕駛
『我可被坑苦了。』提起上下班路上的坑,王先生一臉苦笑。他每天上下班途經梅江道、解放南路、小珠江道、珠江道和東江道,『解放南路路況還不錯,其他道路大大小小坑窪不斷,每天上班,先得和這些「坑」戰斗。』
從瑞江花園駕車出發,道路一開始就有些『起伏』。『開春了,路面解凍,小區部分道路出現了坑窪。』所幸坑窪還不算大,顛簸幾下後,右拐駛上梅江路,令人奇怪的是,王先生沒有駛向機動車道,而是開上了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交界處。
『經常從這兒過的車很少走中間的機動車道。』剛上梅江路王先生就將車速放緩,他說,去年5月,為埋設管道,這條路中間的機動車道被刨開,管道埋好後路面又被重新鋪好。開春後,原本冰凍的路面開化,重新鋪設的機動車道路面開始變得坑窪不平,幾十厘米寬的坑一個接一個,有的直徑超過一米。『走這條路,要不就貼著馬路中央的黃線走,要不就靠近非機動車道,就是為了避開機動車道上的坑窪地段。』王先生說,為了自己的愛車,他經常違章駕駛,走非機動車道。
車速二三十邁
4公裡路開20分鍾
洞庭路前行不久後,左拐上了珠江道。『這是最難走的一條路了。』從平江道44號樓開始,1公裡多的路上,連續七八個大坑,看上去像波浪,車開起來一上一下十分顛簸,王先生放慢了車速,『這可是新買的車,不敢開快。』他將車子掛到二檔的速度行駛,人仍然在車裡晃來晃去。
這條路上的坑每個都有幾米寬,環衛工人介紹,幾天前施工單位准備修補路面,把路上的坑擴成了較為規則的形狀,所以原本一米多寬的坑被擴展到了幾米。平江道46號樓前的大坑,擴展後有近10米寬。王先生說,這條路過往車輛多,年久失修,路上滿是大大小小的坑,車開不起來,只有二三十邁的速度,『還不如自行車快了。』王先生看著從他車旁超過的自行車說。
車繼續向前駛,轉向微山路,王先生終於抵達單位。4公裡左右的路,他開了20多分鍾。『路上要沒這麼多坑,10分鍾左右應該能到。』
王先生下班其實可以走距洞庭路較近的東江道,再奔郁江道回家。『東江道路上的坑也夠人受的。』王先生說,東江道也是條有名的『坑人路』,路上的坑窪不比珠江道少。
愛車很『受傷』
半個月得洗上兩三回
『買車時覺得白色看起來更炫。』王先生說自己現在有些後悔買白顏色的車。他愛惜自己的車,盡量不開得太快,遇到坑窪更是放慢速度,可上下班一路坑窪,車經過坑時會激起灰塵,剛洗過的車,用不上多長時間就沒樣子了,『像個沒洗澡的喜羊羊。』他開玩笑說。『別人一個月也就洗一次車,我半個月就得洗上兩三回。』王先生看著灰蒙蒙的車說。
雖然車纔跑了六七千公裡,可現在,感覺車的避震系統已有些『硬』。『每天過這麼多坑,肯定會對汽車避震系統損傷很大。』王先生的臉上寫滿無奈。
這幾天,施工單位正在對珠江道進行修補,王先生聽說後有些欣慰,『坑補平了會好些。』他說。可王先生又有些擔心,他不知道補好的路能維持多久的平坦。記者王昊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