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網友曝光了一張『中智藥業集團』系列藥品訂貨單:『出廠價一塊兩塊,甚至幾角錢的藥品,到我們病人的手中就是幾塊幾十塊。』記者調查發現,出廠價僅為1塊多的藥品,藥店零售價18元。藥廠銷售代表表示,出廠價更低。而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工作人員解釋稱,這是正常現象。
『被高價』隱喻的全民醫保之困
醫保試點的著力所在是破解『以藥養醫』,目的是把高企的藥價降下來,解決患者看病貴的痼疾。而且,為了平衡公立醫院的利益,給予醫院增設其他的收費措施的權力。這輪改革,能否把醫院藥房的藥價降下來還是個未知數,市場上藥店的藥品價格虛高又讓公眾倒吸了一口涼氣。
全民醫保是個系統工程,如果改革不能覆蓋到和『藥』相關的各個點,就會顧此失彼、按下葫蘆浮起瓢。諷刺的是,對於藥店環節的虛高藥價,並非沒有監管之措。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八部委在《關於進一步整頓藥品和醫療服務市場價格秩序的意見》中明確規定,目前醫療機構銷售藥品,嚴格執行在實際購進價的基礎上,順加不超過15%加價率作價的規定,但不得高於政府指導的最高零售價格。事實證明,這些舉措變成了一紙空文。各藥店可用更改藥品名的方式突破國家指導價而自主漫天叫價。
讓人擔懮的是,如果說連藥品在市場環節的無序加價都管不好的話,更為復雜和系統性的全民醫保又如何進行到底?張敬偉
不怕有差價,就怕『網比三家』
在北京,同一種銀黃膠囊,杏林春藥店售價15.8元,盛仁堂藥店只賣7.1元。可見,當下市場上藥品『差價如此之大』。
對此,筆者建議,全國各地都應像江蘇常州那樣推行藥品價格的『網比三家』。今年1月18日,常州市物價局與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共同啟動『常州醫藥價格信息網』,該網站不但為市民提供藥品比價信息,而且對醫保定點單位的價格行為實行更嚴密的監控。該網站設有『藥比三家』欄目,在這個欄目上查看所要購買的藥品,就能夠發現哪個藥店或醫院的價格最低。
當然,這裡的『三家』,只是一個泛指。市場經濟基本規律之一『物以稀為貴』的反面是『物以多為便宜』。『網比三家』,還少不了一個大前提,相關部門應進一步降低門檻,讓藥店像煙酒百貨店那樣普及;藥店就在家門口,同一種銀黃膠囊,售價15.8元那是藥店的權利,但通過上網發現還有藥店只賣7.1元的,對不起,『就低不就高』——這是咱們消費者的權利!
一個地方,有了『網比三家』,看誰還敢哄抬藥價!(張軼水)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