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南地區的旱情已給群眾生活、工農業生產包括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截至3月17日15時統計,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5省(自治區、直轄市)共5104.9萬人受災,飲水困難人口1609萬人,飲水困難大牲畜1105.5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4348.6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940.2千公頃;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90.2億元。
如此嚴重的乾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目前該采取哪些應對措施?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兩位相關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
『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損失,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受大氣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人為管理的缺失以及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功能衰退等因素密切相關。』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謝德體接受采訪時表示。
他介紹,我國西南丘陵地區雖然降水資源豐富,但降水分布地區和時間不均,加上丘陵起伏、灌溉條件差,使得頻繁的季節性乾旱、嚴重的水土流失等成為誘發丘陵山區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關鍵性因素。
謝德體說,過去,人們采用一種名為冬水田的蓄水措施應對這種狀況:農民將水稻收割完後,將田堵上,以蓄積9月到次年3月的降水。到次年栽秧,一般水深能到0.1米-0.5米,基本可保本田栽秧。如果蓄水較多,除保本田栽秧外,還有多餘水供其他田地使用。應該說,冬水田是西南農村利用天然降水抵御乾旱的一種很好的形式,長期以來對丘陵地區農業生產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之後,冬水田的面積便逐年減少,現在甚至已經很難看到。如今,每當水稻收割後,農民就將田裡的水放了不再蓄積。如若風調雨順,其對農作物的影響倒還不大,如遇上今年這樣的災情,農田就會變成乾板田,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當地有關部門管理措施不當,沒有將水蓄積起來;二是當地勞動力缺乏,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人和婦女,農民種植熱情不足。』謝德體說,冬水田可有效抵御旱情,應該盡快恢復。同時,這次歷史罕見的旱情也再次暴露出我國農業水利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老化和功能衰退等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教授朱建軍也指出,當前農田水利工程損毀嚴重,眾多小型水利設施功能喪失殆盡;河道、山塘和水庫淤積嚴重,『夏澇蓄水,冬旱供水』的功能退化較快。以南方某縣為例,全縣200餘座水庫中就有病險庫123座,佔水庫總數的61.2%;5.6萬口山塘嚴重淤積,90%以上帶病運行。
正是由於水利設施的老化失修,造成了不少地方在乾旱面前束手無策。而西南地區問題更嚴重,欠賬更多。
『加大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已是刻不容緩。』謝德體建議國家增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對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拓寬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渠道,逐步形成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和維護的長效投入機制。
『農業耕作技術上的落後粗放也是我們在大旱面前顯得無力的一個重要原因。』謝德體說,必須利用高科技手段改變這一現狀。
他表示,南方丘陵山區坡度大、土層薄、多岩溶,雖然降水資源豐富,但由於降水時空分配差異大、微地貌的再分配作用明顯以及不合理的農業生產過程等,使得頻繁的季節性乾旱和水土流失嚴重。因此,需要通過科技手段緩解這種現狀。謝德體建議,圍繞我國南方丘陵山區降水資源化與農業生態系統耦合機制這一關鍵問題,完善基於降水資源化過程的南方丘陵山區農業生態系統調控理論,通過項目的研發與技術組裝集成,建立南方丘陵山區土壤、生物和工程水庫庫容提昇與調控技術體系;構建基於降水資源化的南方典型丘陵山區保育型農業發展模式與關鍵支橕技術,提昇南方丘陵山區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環境安全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橕。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