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郝非非愛下棋,圍棋、象棋都喜歡。
2006年11月,郝非非履新中新藥業董事長,這位上市公司的新『棋手』面對的是一盤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棋局——自營利潤低,最好時僅徘徊在千餘萬元,多數企業虧損,盈利基本靠對中美史克等公司的股權投資收益;主打產品速效救心丸市場價格混亂,因銷售渠道管理不善,『黃金』賣出『白菜』價;銷售渠道重疊,資源浪費、內耗嚴重;組織架構不合理,銷售、管理、財務三項費用率居高不下;商業公司業務雷同,無序競爭,規模一直上不去,自2000年開始無一年盈利;因為連續兩年虧損,A股市場上的中新藥業戴上了『ST』帽子,S股市場上中新藥業股價長期徘徊在0.18美元至0.20美元之間。
三年過去,郝非非沈著布局、謀劃,中新藥業整盤棋局完全變了樣——下屬企業全部實現盈利,商業系統到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一舉改變多年連續虧損的歷史; 2009年,中新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8%,自營利潤在2008年創出歷史最好水平、全面實現扭虧為盈基礎上,同比增長116%,達到1.44億元,比年初設定的目標增長了95個百分點,是投資收益的3倍;而在A股市場,中新藥業不僅摘掉了『ST』帽子,股價也由2009年初的8元左右飆昇至目前的26元,漲了2倍多,而同期上證綜合指數的漲幅僅為50%;在S股市場,股價到達了1.20美元,進入新加坡股市的高價股行列,中新藥業在新加坡的獨立董事興奮地傳遞回信息:中新藥業成了S股『明星中的明星』,感覺好有面子!
仔細想想郝非非走活整盤棋的『三妙招』,便可領略這位好棋手的經營之道。
妙招一 飢餓療法
轉換經營模式,讓速效救心丸恢復活力
人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在長達兩三個月的時間裡,大家看不到這位新來的董事長有什麼動靜,連對郝非非充滿期待的上級領導都沈不住氣了,問他:『怎麼幾個月時間裡光坐著不談兵呀?』
郝非非哪裡坐得住?他在不停地調研,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沈思。其實,自1982年大學畢業即進入天津醫藥系統,在中新藥業工商企業都擔任過一把手的郝非非,對中新藥業經營情況還是清楚的,但真正棋子在握,執掌起企業一把手職責,就必須弄清羈絆企業發展的真正根源。他深知,手中的棋子一旦落下,就不可以反悔,而一招出錯,帶來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四個月以後,郝非非的第一顆棋子終於出手了。這就是後來被員工們稱為『飢餓療法』的速效救心丸的停產整頓。
速效救心丸是中新藥業自主研發的獨家產品,並屬於國家機密品種,有龐大而穩定的忠實客戶群,本是價格彈性系數非常小的市場剛性需求產品,但那些年在毫無章法與技巧的銷售模式下,卻賣不出應有的價格,最糟糕的時候甚至市場零售價低於出廠價,把『黃金』賣成了『大白菜』。為什麼會這樣?原來這些年來,中新藥業一直沿用傳統的銷售模式,靠讓利推售產品,每臨近季末年末,銷售人員多采用加大讓利方式增加銷售、完成任務,久而久之,進入惡性循環,各級代理商低價囤貨,庫存過滿,為盡快收攏資金,市場爭奪戰不可避免,造成終端價格混亂,最終導致好產品賣不上好價格。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別的產品上,只是速效救心丸市場份額最大,表現得最為明顯罷了。郝非非看准了速效救心丸是被市場檢驗過20多年的好產品,具有很強的剛性需求,果斷決定收回對客戶的所有讓利,取消大戶政策,統一出貨價格,限定客戶進貨上限,並在深度了解市場後,讓中藥六廠停止生產『速效』。
這樣的決定非同小可,但郝非非胸有成竹。因為經過細致調研,他清楚『速效』在全國各地的經銷商以及自己倉庫裡的存量足夠銷售一年,停產並不會影響到消費者需求,反而向市場傳遞了貨源緊俏的信號,為經銷商以後進貨增強了動力。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速效』停產期間,山東一個大經銷商懷揣千萬元資金來天津大批進貨,面對這樣的『好事』,郝非非沒有動心,而是堅持只賣上限200箱。這之後全國的經銷商都知道中新藥業動真格的了,『速效』的市場價格從此重新掌握在中新人手中,從2006年到2009年的四個年份裡,『速效』的市場價格梯次拉昇,逐步回歸了正常價格水平。與此同時,銷售人員的工作內容與工作對象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過去的圍繞批發商做推銷變為圍繞終端做拉銷,銷售人員工作重心下移,深入縣鄉農村市場,促進了速效救心丸銷售量的提昇。
妙招二 止血療傷
通過組織架構調整進行資源整合,實施流程再造
作為在新加坡與上海兩地的上市公司,中新藥業擁有近50家分公司及參、控股公司,生產經營涉及中成藥、中藥材、生物醫藥、化學原料及制劑、營養保健品等眾多領域。雖擁有如此雄厚的中藥產業資源,但由於優勢資源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內耗嚴重,拖累了企業發展。鑒於此,郝非非開始實施『止血療傷』計劃。先是對沒有優勢或前景的企業和投資及時調整,將有效的資源集中配置於核心企業,止住『出血點』。 『止血』的同時,重點是『療傷』。多年不盈利的中新商業板塊成為『療傷』重點。中新藥業與大多數工商混合型企業一樣,有很多下屬的商業分公司,除了擁有醫藥連鎖企業,還有4家大型的工業銷售公司,除主營速效的銷售公司外,隆順榕、達仁堂、樂仁堂等企業都有獨立的銷售公司,每個公司都在外埠設立辦事機構,各行其是,且渠道大多重疊,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而從事市內醫藥批發業務的商業公司有10餘家,由於沒有進行業務渠道規范,兄弟之間陷入惡性競爭,把本來就微薄的利潤都讓掉了。而且各自為戰的方式讓誰的規模都上不去,達不到一定的規模,進貨價格必定吃虧。
『療傷』分兩步,針對工業企業銷售資源這塊,除了讓專門銷售公司負責主導產品速效在全國的市場外,合並隆順榕和達仁堂的銷售公司,成立藥品營銷公司,主要負責隆順榕和達仁堂主要產品在全國的總經銷;針對商業板塊,對市內業務雷同的商業公司進行大刀闊斧的整合,以醫藥公司為核心整合市內醫藥批發業務,精簡各區分公司管理層,精簡行政管理機構及人員,變『多家並存』為『一家統管』,並嚴格劃分各企業的業務范圍,變混戰為分類、分區經營。整合後的醫藥公司建立了集中式業務管理系統,統一采購,統一調撥,統一倉儲管理,統一配送,統一價格,統一結算,遠程開票,優化供應鏈,實現業務整合、財務業務一體化運作。幾個大統一,降低了人力、物力,還提高了效率,空閑出來的人員集中精力開拓市場,各區分公司紛紛拿下所在區域的社區醫療配送資格。多年虧損的商業板塊2008年大幅減虧,2009年整體實現盈利。商業板塊的高效率運轉,回過頭來也促進了中新藥業自產藥在天津地區的銷售,由此進入了良性螺旋式上昇發展階段。
妙招三 瘦身健體
合理配置人員,強化企業管理,提昇運營效率
中新藥業有400多名銷售業務人員遍布全國各省市,孫秀山是其中的一個。這位江蘇南京地區的業務員告訴記者,過去業務員主要盤踞在省會城市,與大的批發商聯絡聯絡感情,跑跑大醫院就可以了。現在可不行了,得下去,往縣鄉一級的小地方走,或者雖呆在大城市,但得往社區跑,為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普及醫療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拉動終端銷售。 『辛苦是辛苦,但付出了也有回報,所以大家樂意盡全力乾好。』孫秀山說。因為中新在提高對業務員業務要求的同時,又有一套獎勵機制作推手,銷售業績上去了,業務員的銷售收入也在大幅增長,這成了推動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這只是中新藥業人員管理的一個小側面。2007年開始,郝非非針對企業各級管理機構龐大、人浮於事的現狀,大幅減少冗員。領導班子率先帶頭,班子成員由13名減為7名,中層管理人員由36名減為19人,最後通過清理非正常用工、推行特崗退休等措施,將公司員工由9000餘人減少至6000餘人。在精簡人員的同時,郝非非還力推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管理,嚴控費用,加強三項費率考核。在2003年至2006年間,中新藥業銷售、管理、財務三項費用率為39.34%、44.04%、43.04%和47.69%,三項費用把主營業務利潤基本吞噬,致使自營業務連年徘徊在虧損邊緣。在制定現代制度、建立內部稽核機制後,2007年三項費用率較上年降低6.59個百分點,2008年比上年又降低5.01個百分點。
『一顆棋子落定後,就應已考慮出下一步怎麼走。』郝非非顯然沒有沈湎於眼前棋盤上的『形勢一片大好』。在他的規劃裡,中新藥業未來三年將進一步實施『大品種戰略』,除了速效救心丸,還將培育出紫龍金片、清咽滴丸、特子社復、通脈養心丸等5個銷售過億的產品,5個銷售過5000萬的產品;將在全國進行戰略投資,在輻射能力強的主要地區建立控股商業公司,主攻當地周邊市場,並借助這個網絡,力推中新藥業產品,要將目前天津周邊市場與全國市場的份額比7:3轉變為3:7,屆時,中新藥業產品將走向全國。
當初,郝非非接手中新藥業時頗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色彩,現在看來,這位壯士已然變成高妙的棋手,中新藥業未來的棋局一定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