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為什麼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判斷。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經濟發展是不同於經濟增長的。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產品與勞務總量的增加,一般以GDP、GNP來表示。經濟發展除包括經濟增長的內容外,還包括經濟結構的轉變,以及生態環境、文化衛生、教育狀況、生活質量,以及幸福指數的變化和提昇等,是高於經濟增長的。經濟學上所講的經濟發展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既有的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是①過度注重GDP的數量,對質量強調和重視不夠;②靠廉價的資源、環境、成本,走低價格戰略,創新能力不足。③過度依靠外需,對國內消費重視不夠。④相當多數的出口產業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利潤很薄;⑤粗放經營和重復建設。從經濟發展而不是經濟增長的角度思考問題,從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出發,種種因素表明轉換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具體表現為:
1.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各國都在反思,都在調整經濟發展的戰略。
時下,美國政府就明確提出回歸實體經濟,加強出口,並且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消費觀念及消費方式也發生了些許變化。這樣的調整和變化的邏輯必然是貿易保護。這對於把與這些國家的對外貿易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的國家是一個巨大的衝擊,迫使我們不得不調整既有的過度依賴對外貿易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事實上誠如亞當·斯密所指出的,過度依賴外需也不符合大國的經濟特征。大國相對於小國國內市場更為廣闊,巨大的國內貿易,即內需就可以支橕巨大的經濟增長。這樣做也更符合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2.資源約束狀況的改變要求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初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低成本路線,處於產業鏈的低端,而所有這一切,是以土地、資源、環境、勞動力的相對充裕以及價格的低廉為前提的。然而,這些要素的低價格,特別是資源、環境的低價格並沒有反映這些要素的稀缺程度和真實成本,致使過度開發,過度使用資源,致使資源、環境承受著巨大壓力,不堪重負。此外,低成本的優勢僅在於價格低,它的劣勢則是創新能力不足,進入門檻低,競爭慘烈。此次危機,使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各方面的問題暴露無遺,迫使經濟發展模式必須進行及時調整。
3.靠刺激性政策刺激起來的經濟增長很不穩固,長遠的、健康的經濟增長應當是來自制度本身的,因而是內生的。
眾所周知,我們面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實施了超強的刺激政策,以空前寬松的貨幣政策,以近似於貨幣呼吸機的作用,保證了經濟增長速度。然而,這樣的刺激性政策帶來的效果畢竟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質量問題,低層次重復建設及產能問題,結構問題。寬松的刺激政策僅僅解決了速度問題,在此以前存在的其他問題,卻可能更嚴重了。總之,刺激性政策是臨時的,解決長期問題必須轉換經濟模式。
那麼,什麼是內生增長呢?內生增長就是靠體制的自我平衡,自我調節,其勞動力、資源、創新都來自體制,機制,這種增長是長遠的、穩定的,而不是靠臨時性的刺激政策。
4.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其顯著特征應當是重視GDP的質量和構成,而這必須依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去完成。
既有的經濟增長模式更關注經濟增長速度,關注GDP的數量。現在則要強調GDP的內容,看它的實際構成。馬克思指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不僅要看價值量,而且要看使用價值的性質和構成。歷史的教訓是,清朝時我國GDP的數量就很大,但由於其構成是茶葉、蠶繭、瓷器等,而發達國家的GDP構成是工業革命的產物,結果我們還是落後,還是被動挨打。這說明,要提昇一國的競爭力,就必須提高GDP的技術含量。如果我們的GDP是世界領先的技術,是關鍵性領域的知識產權,是暢銷世界的有信用的工業產品和服務業產品,那該有多好啊!但這都有賴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
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在筆者看來,這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經濟史的角度看,所謂的經濟發展,就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發明引發了一系列發明,引領了一個較長的發展周期。美國有一個叫庫茲涅茨的經濟學家,在《長期運動》中從經濟史和統計分析的角度詳細且形象地描述了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過程:先是出現一種新技術,接著產生擴散效應,引發一個部門、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他說:『在許多工業中,在某個時期,基本技術條件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當這種根本性的變化發生時,一個時代就開始了。』從實踐來看,那些在一波接一波的以科學發現為基礎的技術創新方面,進而在技術創新商品化走在前面的國家和地區,一定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此即創新對一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對於企業而言,創新可以使企業獲得超額利潤。馬克思指出,率先創新的企業是可以獲得超額利潤的,原因在於個別企業率先采用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降低了個別勞動時間,而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當然,率先縮短既有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無疑是獲得超額剩餘價值的一種辦法,但前提是產品並沒有過時。實際上,由於產品的生命周期的制約,更能獲得超額利潤的辦法則是通過產品的創新挖掘出深藏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尚未被挖掘的潛在需求。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我們不妨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定義為可以在不斷地生產出能夠把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變成現實需求,把抽象需求變成形象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既是一個企業創新的能力,也是一個企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能力。
創新的意義如上所述,而創新的關鍵在於體制和機制。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創新需要經費,但關鍵不在經費,如果沒有好的體制和機制,就只會浪費創新經費。
從社會層面來看,怎樣纔能有利於創新呢?①社會文化氛圍應當激勵競爭,容忍失敗,引導更多的聰明人從事研發和企業家工作。②完善相應制度安排。③改革和提昇教育。縱觀世界各國的創新,大學在創新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這取決於教育的質量。一個國家的創新和振興,並不在於有沒有教育,而在於有什麼樣的教育,用什麼東西教育人,以及把人教育成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教育狀況顯然難以有力地承擔創新的重任。④為了有利於創新,政策設計還應當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對於關鍵性的產業,例如說總理報告中所提到的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業,一定要有一定的扶植和支持。
如果我們的經濟發展靠源源不斷的創新,靠尖端技術和高端制造業,靠自主知識產權,主要靠內在需求拉動,我們就真正轉變了經濟發展方式,就進入了創新推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義平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