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我很欽佩哈佛大學校長在學校300年校慶時說的「我們學校不只是培養了6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更重要的是,我們讓每一顆金子都發光,讓每一個學生的人生都走向成功。」』校長張紅說,這就是學校的使命,『學校之名,名在文化傳統的進步,名在不斷開拓創新,名在校長、教師、學生活躍的思想品質和無限的潛能。』她認為,一所重點中學的基本任務,應該是幫助學生思考並規劃好未來的人生,為不同潛能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讓中學真正成為學生一生成長的奠基之地。
名校之理想
我心中有個『理想的太陽城』
記者:您曾把自己心中理想的學校描述成『理想的太陽城』,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張紅:我理想的中學,首先,一定要有一位能給予學校靈魂的好校長,一個愛讀書、有理想、有著不盡追求的校長。校長的思想,便是一所學校的辦學思想;校長的個性,便是一所學校的辦學個性。
第二,要融中外於一體,承前啟後,有大氣卻不張揚、厚重卻不逼人、謙和卻不乏創新的辦學風格,以及不奢華而求本色、不浮躁而講穩重、不虛妄而重學養的學府風范。
第三,要敢於衝破傳統教育天空低壓的雲層,敢於掙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和狹隘眼界,為不同潛能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使之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規劃人生的意識、自主創業的技能以及面對未來新生活的勇氣和毅力。
第四,這裡還應該是培養未來教育家的搖籃,是一所利於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學校。因為『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少在於傳遞知識,越來越多的是激勵與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學生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現成真理的人。』
名校之個性
我推崇『揚長』的教育方式
尊重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
張紅:教育的根本著力點,首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在智力、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性,都有優勢和劣勢,因此教育決不能『齊步走』『一刀切』,我們推崇的是一種『揚長』的教育,即承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這些長處往往就是他們將來成纔、成功的優勢和競爭力所在。
『揚長』的效果勝於『補短』
張紅:我們發現,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贏在自己個性和特長佔優勢的地方,事實表明,成功在長處,不在短處,越是『揚長』,越容易成功;短處很難補成長處,很難成功。現在很多教育都只盯著學生的短處,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補短』上,結果造成孩子眼中只看到自己的短處,越補越差,越差越沒信心。
其實,每個人的創造潛能只能蘊藏在他的特長之中。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勢,因勢利導,發展並張揚這種優勢。激活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自然也就增強了自信心,使學生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
喜歡什麼課學生自己『挑』
張紅:『揚長』教育突出張揚個性,這是對整齊劃一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因此我們從教育觀念、教育體制、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育管理、教學模式等方面都進行一系列改革創新。我們在全市首創體育、藝術、數學、英語等特長班,為學有特長的學生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足球、擊劍、藝術體操、芭蕾舞、交響樂、棋藝以及航艦模等各種社團豐富多彩。新課改的時候,我們研發的140餘門課程,如同巨大的課程『超市』,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課程。我們發現,學生的求知欲是極強的,有時候他們對於一些前沿學科知識的渴望常常出乎老師想象,於是我們就想辦法從大學請來專家、教授給他們講課,甚至手把手教。
實驗中學有國內中學裡最棒的圖書館,有33間創新實驗室。學生們做的很多課題研究都獲得了國家級大賽的一、二等獎。
名校之創新
我願意實踐最先進的經驗
有人說,目前國內中小學培養方式與模式單一,造成千校一面、萬校同聲的現狀,實驗中學在實現學生個性化培養方面,如課程、培養模式等方面有哪些大膽創新呢?
率先引入國外素質教育課程
張紅:實驗中學率先引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這是一個兩年制的預科課程,目前,牛津、劍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些世界名校都對IB課程的學生青睞有加,甚至給予免修大一全年或部分課程的『待遇』。
在我看來,IB課程是最重視素質教育的課程,我願意把國外人纔培養的成功經驗引入中國。比如IB課程由六個組別組成,包括第一語文、第二語文、個人與社會、實驗科學、數學及藝術。除此之外,學生須完成一組核心科目:知識理論;創造力、行動與服務。創造力、行動和服務是一個系統的過程,你有創意,然後去行動,然後依靠服務提昇自我素質。IB最看重的,是服務,也就是義務工作。所有學生必須在兩年的學習中完成150小時的課外活動,包括參加大量音樂和藝術活動、體育旅行以及社會義務工作等,目標是要學會為他人服務。
首開科技創新班與高校對接
張紅:實驗中學對科技創新人纔培養將實施一套完整的『4321』實施方案,即利用學校具有特色優勢的比較成熟的4個『學科群』——化學與環境、生物技術、人工智能與天文,培養了一大批在國際、國內較高層次創新大賽中獲獎的學生;以『3』年為一個培養周期,從高一入學開始,學校為這些學生制定三年培養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培養;每個學科組至少選聘『2』名首席導師,培養學生不再以昇學、競賽為導向,而是培養創新意識和素養,不再以教給多少知識為主要目的,而在於啟迪智慧、激發潛能;每個學科都與『1』所全國著名高校或科研單位的重點實驗室建立聯系,構建與高校對接聯合培養機制。
學校將整合課程資源,突破現有學科知識框架,實施學分制管理。第一層為『國家規定課程』,包括必修與必選課程,須修滿116學分;第二層為『專業基礎課程和科技創新方法論課程』,全體『創新實驗班』學生必修;第三層是『訂單式課程』,在完成項目研究中,根據不同項目組學生的不同需要而提供訂單式差異性課程。每名學生必須在高中三年至少完成一項課題研究。
科技創新實驗班的學生將有更多機會接觸國內一些重點高校的知名長江學者、博士生導師,許多高校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也可供其使用,今後考入該高校的學生可以享受學分共享的政策,同時還會對優秀學生提供更好的招生政策。
除此之外,實驗班學生還將有機會贏取更多的保送生資質,不僅是國內大學,而且有可能是全球知名大學,因為歐美一些著名大學對高中階段表現出良好科研素養和創新品質的學生尤為青睞。學校還將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有自主招生權的國內知名大學組織的科技夏(冬)令營活動,爭取自主招生降分錄取資格,為全國重點大學比如北大元培計劃、浙大竺可楨學院及南開大學理科基地班輸送有潛力、高素質的優秀生源。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