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本市(北京)結束了近十年來最長的一波高溫熱浪。市氣象臺昨天發布的衛星遙感監測資料顯示,最熱的7月5日,南郊觀象臺的氣溫達40.6℃,而這時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制作的北京市衛星遙感監測資料顯示,溫度最高的當屬柏油馬路,當天達到了65℃。
7月5日13時58分,市氣象中心通過地表溫度衛星遙感圖發現,當時本市大部分平原地區的地表溫度都在48℃以上,其中城區、豐臺大部、石景山中南部、房山東部、大興西北部以及除延慶之外的其他區縣的城鎮及其周邊地區,地表溫度都超過了50℃,少部分地區超過了54℃,而大部分山區的地表溫度都在43℃以下。由於郊區大部分農田收獲小麥後種上了夏玉米,植被覆蓋率較低,平均地表溫度也相對較高,大部分在48℃左右。
熱島效應是城市氣候的顯著特征之一,熱島中心區的溫度和郊區的溫度差值被稱作熱島強度。氣象專家介紹,城區較郊區地表溫度高2.5℃至4.5℃時為『弱熱島』;高4.5℃至6.5℃時為『較強熱島』;高6.5℃以上時稱為『強熱島』。氣象專家通過此次遙感監測還發現,城區與郊區溫度相差較大,形成明顯熱島效應。城六區熱島強度分布圖顯示:除了海淀西部、石景山北部以及朝陽和城區的少部分地區外,其他大部分地區的熱島強度均達到了強熱島或較強熱島。強熱島等級或較強熱島等級情況的存在,表明人類活動頻繁地區的溫度比生態環境相對較好地區的溫度至少高6.5℃以上或4.5℃至6.5℃。
氣象專家張明英特別強調,這一溫度是指地溫,而不是氣溫上的『熱島效應』。從氣溫上的熱島強度來看,1957年至1961年本市熱島強度為1.06℃,而最近的五年本市熱島強度為1.96℃。(實習生幸倩)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