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5日15時,河北省氣象臺再度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這已經是7月2日以來,河北省氣象臺連續發布的第十個高溫預警信號了。高溫下,建築工人、交通協管員、環衛工人等揮汗如雨。他們能夠拿到高溫津貼嗎?『高溫津貼?我們倒是希望有。但工錢都是原先就說好了的,老板肯定不會花這個冤枉錢。』來自河北省贊皇縣的工人李全忠說。(7月6日《人民日報》)
在石家莊,像李全忠這樣在高溫環境下工作,但是領不到高溫補貼的,為數不少。同樣的情形出現在全國各地,而從媒體的報道情況來看,高溫津貼的發放竟然成了全憑企業『良心』主宰的事情,也就是說,這本應成為工人們的權利象征的『高溫津貼』,在當下社會中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真可謂是『高溫』年年有,『津貼』時時是『傳說』!
如此的尷尬,該如何解讀和面對?剛性規定的模糊和法律法規的缺乏成了高溫津貼虛化的重要原因。由於法律對高溫勞動保護的規定比較模糊,缺乏可操作性,2007年下發的通知又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支持,在執行和監管上存在難度,因此導致發多少津貼還只是依靠企業和用工單位的『自覺自願』的怪象,而在這個過程中,建築、運輸、物管保安、外賣工人等基本上與高溫津貼無緣。
其實,高溫津貼在執行過程中被扭曲的事實還不止於此,那就是高溫津貼大多流向了一些機關部門和坐在寫字樓中的人群,相反,那些在野外和工地上的民工們卻與之絕緣了。當工人們說出無論是『天上下刀地上著火』,都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資時,你是為法律的模糊而不滿,還是對工人們權利的被侵蝕而『感同身受』呢?
其實,高溫津貼與工人們絕緣僅僅是他們各項權利卻得不到保障的縮影。建築工人揮汗如雨的背後是博弈能力的喪失,最為直接的問題是他們沒有對自己所工作、生活的都市發表看法的話語權,沒有對於自己利益相關的社會事務的間接表達權。這種失語的境地不僅使農民工對都市社會事務的參與處於缺席狀態,而且使他們處於並一直處於都市利益表達權的最底層,進而無法對自己的利益進行維護。一句話,建築工人揮汗如雨而與高溫津貼絕緣是其劣勢地位的證明。
高溫津貼成為空談,在筆者看來,是體面勞動的一個反面注腳,甚至意味著體面勞動與整個社會的距離不是在縮短而是處於相反的方向上。要知道,體面勞動不僅是掙錢多少的問題,還關系到勞動者自身價值的實現與發展的自由。可以說,沒有體面勞動就不會有人的發展、尊嚴和幸福,更談不上社會的進步。勞動者不能實現體面勞動,就等於剝奪了其分享社會進步成果的權利。並且,體面勞動不是高人一等的勞動,不意味著時尚的衣著與公文包,體面勞動是有保障、安全條件下的生產性工作,可以讓一個人有能力使自己及家庭在尊嚴中生存與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我們生活的條件容許我們選擇任何一種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但是,高溫津貼成為空談卻告訴了我們事情的另一面。
『高溫』年年有,『津貼』時時是『傳說』,誰的尷尬?筆者以為,傳說式『高溫津貼』是『體面勞動』的反面注腳,正因為如此,公眾期待法律法規能給整個社會帶來『制度性涼爽』式的和諧。《聖經》中有一句話:『我們知道法律體現著正義,但這也要人能正確地運用它。』對於高溫津貼來說,我們能抱有同樣的期待嗎?這是一個問題。作者:朱四倍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