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全十卷,已出版兩卷,第三卷將於今年8月出版)
包羅萬象的自然界是一個奇幻的世界,就連人和人的意識也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而其中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那一部分意識,或者說被人所發現、知曉的知識體系被稱為科學。認識自然是為了掌控自然,來自自然再回歸自然應該是科學最本質性的特征,十卷本英漢對照版《〈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叢書為中國讀者奉獻的正是以揭示科學最本質特征為原則,依照來自於自然又回歸於自然的方式而記錄下來的一部科學史,一部散發著濃郁經典氣息、又不失鮮活的原生態的科學史。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由《自然》雜志過去近一個半世紀裡發表過的10萬多篇論文精選出來的840餘篇文章匯集而成。《自然》是與《科學》並駕齊驅的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雜志,作為頂級的科學期刊,《自然》雜志在近150年的歷史中刊登過許多如雷貫耳的著名科學家的論文,如達爾文、赫胥黎、沃森和克裡克、盧瑟福、愛因斯坦、霍金等的論文,但在本套叢書第一卷給讀者呈現的相當一部分是一些現在看來十分淺顯甚至連高中生都能讀懂的『科學論文』。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是編者特意安排了幾組系列文章,以展示真理探求者們圍繞同一論題進行的學術爭鳴,這在當今一般水平的雜志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如第一卷開篇連續收錄的三篇討論『冬季開花植物的受精作用』的論文(《〈自然〉百年科學經典》P.6-19)。第一篇論文的作者是當時倫敦的一位書商貝內特,他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許多冬季開花植物是自花受精的,因為在冬季顯然不太可能通過昆蟲來傳粉;第二篇還是同一作者,就達爾文對他的論文提出的疑問作出說明:達爾文認為貝內特提到的大蔓長春花絕對不可能屬於自花受精植物,貝內特在重新查閱了以前的觀察記錄後發現達爾文是正確的,但他對達爾文『用鍾形玻璃罩罩住植物以檢驗異花受精的方法』表示懷疑,因為這樣顯然會『完全中斷空氣的自由流通而阻止受精作用的發生』;最後一篇出自大師達爾文的手筆,他反駁道:自己並沒有使用過鍾形玻璃罩,『而是用了一種被女士們稱為「網」的工具』。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這幾篇論文的水平固然毫無學術味道可言,但在仔細研讀這些論文之後,讀者就可以品味到一百多年前的科學家們是怎樣利用簡陋的裝置巧妙發現生命世界的基本規律的,尤其是達爾文作為19世紀三大發現之一的進化論的奠基人在科學研究上的嚴謹態度和人格魅力。類似多篇論文討論同一論題的情況在第一卷中達7例之多,這恰恰反映了《自然》雜志第一任主編諾曼·洛克耶爵士在1869年創辦《自然》雜志的初衷之一:由於達爾文的進化論徹底顛覆了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發展的基本認識(人是由猴子演變而來的,不是神造的),所以該理論遭到了社會各界頑固人士的強烈攻擊,天文學家、氦元素的發現者之一諾曼·洛克耶爵士和赫胥黎一樣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堅定支持者,他決定創辦一本雜志作為宣傳達爾文進化論的陣地,因此《自然》雜志在前期發表了不少進化論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激烈爭辯的文章。在隨後的一百多年中,《自然》雜志仍然延續了這一傳統。
今天我們閱讀這些通俗、直白的爭爭吵吵,體味到的是真實、可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科學研究必須經歷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科學大家也是由稚嫩逐步成熟的。正是科學這種來自自然,回歸自然的美感,使無數達爾文、愛因斯坦式的人物陶醉於其中,譜寫了科學史上一頁又一頁的華彩篇章,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進步。而《〈自然〉百年科學經典》正是滿懷對科學美感的忠誠、呵護,以原始的文字再現一百多年科學發展的歷史軌跡,這樣的科學史應該是正宗的科學發展歷史。
不過,對於普通讀者而言,要通過閱讀這些原始的科學論文了解百年科學發展的精髓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編者在每篇文章前面提供了簡短的導讀——編者按。如果說每一篇論文是一張記錄著百年來科學上重大發現的歷史卡片,那麼把這些卡片串起來組成連貫的科學歷史的便是每張卡片之前的導讀。《〈自然〉百年科學經典》中的每一篇導讀都是精彩之作,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比卡片本身的科學意義還要重大。這些導讀的撰寫者便是《自然》雜志的前主編約翰·馬多克斯爵士和幾位現任和前任資深編輯。馬多克斯既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物理學家,也是頂尖級科學新聞記者,他兩度擔任《自然》主編共達23年之久,一直致力於將《自然》打造成為一本貼近普通讀者的專業期刊。由於工作成效顯著,他在200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名譽會員。一位非專業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能獲此殊榮,這在英國皇家學會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同樣,《自然》雜志的編輯都不是等閑之輩:除了具有博士學位之外他們還必須從事過博士後研究,並取得過一定的科研成就。正是這樣一支高素質的隊伍,纔能夠擔負串起科學卡片的工作,開創性地完成一部科學史書。從這些導讀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論文的研究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文章中主要結論在科學史上的價值等一系列重要信息。對照導讀反復研讀那一篇篇曾經對科學發展有過重大影響的論文,將使我們繞開晦澀、難懂,用來自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心情去了解科學,梳理科學發展的來龍去脈。
當然,因為《〈自然〉百年科學經典》是一套英漢對照版的論文選集,所以出版方還邀請了著名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出任總顧問,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擔任中方主編,中科院院士許智宏、趙忠賢、滕吉文先生任中方編委。在他們的主持下,《〈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的翻譯和審稿隊伍匯集了一大批國內自然科學各領域的精英人纔和資深專家,其中有在楊振寧身邊長期工作過的葛墨林院士和我國考古界的泰斗吳新智院士……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工作,今天的普通讀者纔能有幸讀到這部出版界和學術界絕無僅有的巨著的中文翻譯。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承載了近150年來涵蓋幾乎所有基礎學科的原始文獻,它也為科學計量學學者提供了一部工具書。可以統計一下這本巨著中收錄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論文篇數、各個學科包含的論文數目、不同時期各學科收錄的論文數量、專業論文與非論文文章的比例、各國科學家錄用的論文數目……也許能勾勒出科學發展的脈絡、起伏,為研究科學走向提供一些依據。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的封面為讀者展現的是一棵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在枝繁葉茂的樹冠中按照年代順序自下而上鑲嵌著《〈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叢書的十卷書冊。科學就像一棵大樹,它永遠離不開自然的沃土並循著來自於自然又回歸於自然的規律和自然一起生生不息。《〈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叢書所記錄下來的正是這樣一部自然朴實的科學史,在已出版成書的第一、二卷裡我們領略了生物學家達爾文、赫胥黎、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盧瑟福、玻爾、費米的風采,我們期待著在下面的卷冊裡沃森和克裡克、霍金、克隆羊多利和人類基因組的出現。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