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讀劉屏先生著的《一個小老頭,名字叫巴金》。這本書可以說是巴金的傳記,可寫法很特別。一般的傳記,大體是『線式』,按部就班,逐年道來,中規中矩,嚴絲合縫。劉先生卻不落窠臼,他選巴金百年之中的關鍵時刻和特殊故事,蜻蜓點水,一點一點,連成一串,也很好讀。
巴金的一生是一個驚心動魄的百年。他的生活充滿了血淚,充滿了起落,但是,無論怎樣,他都堅守著自己的良心,最終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典范。做人上毫不含糊,是我讀這書對巴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正是巴金創作的大好時光,甚至連許多作品的名字都想好了,但他卻毫不含糊地付出精力做編輯工作。無論是名望一身的老作家,還是初露頭角的新苗子;是情投意合的老朋友,還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他都一視同仁地對待,一絲不苟地為他們『作嫁衣裳』。魯迅、茅盾、艾青、何其芳、盧劍波、鄭定文……可以說都與巴金有著故事,他們的許多作品裡都凝聚了巴金為之付出的辛勞和汗水。
解放後,巴金幾十年不拿工資,完全靠自己稿費生活;每次療養結束,他都要執意按規定付清費用,絕不特殊;進京參加作協主席團會議,飛機票也堅決不報銷;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建時,巴金把多年積攢的15萬元稿費捐出作建館的基金;獲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名人和平獎得到的500萬日元,300萬贈給文學館,200萬給上海作協當基金,而自己卻不捨得買一臺空調。
晚年時,本可以像別的作家一樣,對自己在『文革』期間的行為保持沈默,但他卻堅持不懈地自責和懺悔,並通過『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的《隨想錄》,將自己在『文革』中的所思所行毫無保留地作披露、解剖。其間,靈魂、意志和體力要經受怎樣煎熬,可想而知。寫這樣的一本書,『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愛憎消耗乾淨,然後問心無愧地離開人世』,這就是做人上毫不含糊的巴金。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