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是七七盧溝橋事變73周年,家住老城南的王壽延老人和往常一樣,坐在臥室的躺椅上,等著老伴給他注射胰島素,窗外是蒸籠似的天氣和搖曳的樹蔭。這位95歲高齡的老人已經像這樣,在南京默默地生活了62年。很少有人知道,這位長壽的老人在73年前曾經親歷盧溝橋事變,在日軍的轟炸和掃射中經歷一個民族的傷痛與抗爭。
29軍老兵,南京還有一個
『報紙上說,他是29軍最後一個老兵,這裡(南京)還有一個哎。』昨日,王壽延老人拿著一張報紙向記者說,報紙上報道了陝西的一位29軍老兵王自治的故事,並稱呼其為最後一位29軍老兵。這篇文章的原作者之一是學者方軍,方軍多年來致力於抗日戰爭史料的搜集整理,尤其是在抗戰老兵援助走訪方面,積累了大量資料。不過,方軍沒想到的是,在南京城裡還有一位29軍的老兵,他就是王壽延老人。
王壽延1916年9月11日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在19歲之前,他接受了傳統的私塾教育,也接受了民國時期的新教育。老人告訴記者,他的正式學歷是民國時期的『高小』畢業生。正是因為有這一學歷打底,1935年的時候,他和一幫同學報名參加29軍,他被分配到了29軍軍部軍醫處。『那時候29軍的軍部還在北平城裡。』王老回憶說,當時由於知識分子少,部隊對他們這些有文化基礎的新兵都很看重。就這樣,王壽延19歲的時候,正式成為29軍的一名軍醫。
1936年,29軍軍部遷到北平南苑地區。在老人的記憶裡,當時的軍部駐紮在南苑的第9營房,軍部軍醫處駐紮在第15營房。軍醫處下面有一間制劑所,是一間為29軍三個師提供醫藥的工廠,王壽延進入29軍軍部軍醫處後,即被分配到這間制劑所下面的注射劑室工作,跟隨老軍醫學習醫療技術。在這段時間裡,他經常可以在營地裡遇見宋哲元、佟麟閣、馮治安等一批29軍的高級將領。
老人親歷盧溝橋事變
王壽延老人告訴記者,在7月7日戰斗打響之前,29軍駐軍和日本駐軍的關系已非常緊張,29軍的領導者也意識到大戰已難以避免,因此在1937年6月就督促各部做好抗戰准備。當時有一批世界各地華僑捐贈的醫藥器械,共有13車皮,被運送到了上海。1937年6月底,王壽延和他所在的制劑所一位姓趙的所長,奉軍部軍醫處的命令,前往上海接收這批醫藥器械。
老人回憶說,他們在1937年6月底來到南京,居住在湖南路一家名叫『民生旅社』的旅店內,不時可看到日軍的飛機在南京上空盤旋。由於局勢緊張,他們在『民生旅社』住了多天仍然沒有機會去上海。來到南京一個禮拜後,他們接到了29軍軍部軍醫處的命令,上海已經不能去了,命令他們速回軍部。王壽延回到軍部後不久,就爆發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29軍軍部所在的南苑隨即成為血戰的地點。當時37師還在豐臺盧溝橋一帶正面阻擊日軍,日軍的轟炸機已開始對37師背後的南苑等縱深區域進行轟炸。『飛機飛得很低。』老人說,『就像貼著高粱穗子飛過來的,扔炸彈和對下面掃射,都看得一清二楚。』
在南苑進入陣地戰之前,29軍軍部撤退到河南鄭州,王壽延老人所在的軍部軍醫處也跟隨軍部撤退到了鄭州。據前方傳來的消息,軍部原先駐紮的第9營房成為日軍轟炸和炮擊的焦點,『營地都給炸平了』。當時在南苑指揮戰斗的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誓死堅守陣地的132師師長趙登禹,在隨後的戰斗中壯烈殉國。
在南京默默生活了62年
盧溝橋事變之後,29軍撤退到了湖北荊門,被改編為33集團軍,王壽延被分配到集團軍下面的77軍軍部軍醫處工作,先後擔任了軍醫處的中校主任兼野戰醫院院長。此後77軍經歷了改編、起義,王壽延老人則幾經輾轉,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於1948年8月來南京定居,現已在南京生活了62年。
王壽延老人昨日表示,他很想和報紙上披露的29軍老兵王自治取得聯系。記者設法聯系上王自治的家人,得知老人已在年前去世了。從目前所了解的情況來看,王壽延老人很有可能是唯一一位健在的29軍老兵。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