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沸沸揚揚的『泄密門』再起波瀾。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近日炮轟『維基解密』網站,稱其公開大量與阿富汗戰爭有關的保密文檔,『手上沾染美軍士兵的鮮血』。而『維基解密』網站卻毫不理會,宣稱將繼續公布這些文件。
政府指責泄密者,泄密者依舊我行我素,類似的貓鼠游戲在美國不乏先例,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971年的『五角大樓泄密案』。當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先後刊登了美國軍方分析師艾爾斯伯格提供的美軍越戰絕密文件,將反戰聲浪引向最高潮,成為迫使當局結束戰爭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這兩起時隔近40年的『泄密門』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泄密行為主體雖為個人,但背後都有深厚的民意支橕。如今的阿富汗猶如當年的越南,美軍耗費國帑無數卻依舊前途渺茫,而『讓孩子們回家』的呼聲在國內日益高漲。當然,當局對事件的處置方式也可謂如出一轍,一邊煽情宣傳泄密危害;一邊大張旗鼓地追查『深喉』,並給其扣上『叛國者』的大帽子。
按理說,泄露國家機密應為人所不齒,但不少美國人卻持同情甚至是支持態度。他們的觀點或許反映出當今美國社會的某種思潮。泄密是為了叛國?不像。因為泄密的對象不是外國情報機構,而是本國普通民眾。泄密是為了謀利?也不像。泄密者非但分文未收,還很可能賠上自己的工作,甚至難免牢獄之災。泄密是為了圖名?還是不像。泄密者不願出名,而是在幕後隱姓埋名。那究竟圖什麼呢?可以肯定,文件是從政府、軍方內部流出去的,也就是說,一位或者一些熟悉阿戰情況的人士因為對這場戰爭不滿,所以希望通過這一非常手段讓公眾了解實情,進而給當局施壓,從而改變當前某些戰略。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媒體告誡政府,當務之急不是查出泄密源頭,而是對這場戰爭進行反思。
至於泄密的行為如何定性,筆者也不好妄加判斷,正所謂『古今多少事,留待後人觀』。但1971年那場『五角大樓泄密案』可為鏡鑒,現在已經沒人再說艾爾斯伯格是叛國者了,歷史證明當時的美國政府確實錯了。(洪俊傑)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