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是我國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記者隨機采訪一些市民發現,大家對商家促銷、送禮物、吃大餐等與西方情人節雷同的『招式』並不買賬。天津民俗學家、天津師范大學譚汝為教授表示,對『七夕』的認識和炒作不應『以今略古』,應體現出這一傳統『女兒節』的精髓,纔能讓節過得更有味道。
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夕』近些年來被賦予了『中國情人節』的現代含義。記者發現,無論是大小商鋪還是網絡賣家,都做起了『浪漫』文章。但不少網絡賣家表示,雖然炒作勁頭十足,但銷售額卻並未因此『火』起來。
『過西方情人節圖個新鮮勁兒,可再加上一個中國的,我覺得沒什麼意義,過法太相近了。』和接受采訪的本市白領周童女士一樣,不少接受調查的市民認為,所謂的『中國情人節』對他們吸引力並不大。同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所有人都知道『牛郎織女』的傳說,但傳統『七夕』到底該怎樣過,卻鮮有人知。
譚汝為教授介紹,七夕也名『乞巧節』或『女兒節』,起源於漢代,過節時母親都會在自家葡萄架下擺上小桌,端上時令瓜果和面點,一邊為家中還未出嫁的女兒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邊傳授女紅針線的技藝。『相傳織女是巧手裁剪,天上織雲錦的高手,所以這個節日也是對女孩子進行家庭、社會教育的最好機會,為古代女子的「德容功貌」打基礎,教導其成為家務好手。這纔是民俗中這個節日的本來意義。生生套用西方的所謂「情人節」不太妥當。』
譚汝為認為,『七夕』成為『中國情人節』的說法是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我國深入人心,又被商業化炒作,從而與『西方情人節』產生了雷同。其實『做巧食』、『斗巧』等很多七夕節的風俗,更能彰顯這個傳統節日內涵,和包粽子、吃月餅一樣,不應被人們遺忘,也是更應被商業運作廣泛挖掘的傳統節日元素。(記者谷菲)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