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清代詩人龐塏的這首詩講的是農歷七月十五人們祭奠逝去親人的習俗。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根據習俗,人們會在這天以燒紙錢等方式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為了倡導文明祭奠,本市昨夜有上萬名移風易俗疏導員上路勸導人們在指定的焚燒箱燒紙。可馬路上亂燒紙的依然不少。對祭奠親人的傳統民俗,怎樣在尊重民俗的基礎上賦予其時代的風貌,確實是個難題。
這些年,每到清明、中元節和農歷十月初一,文明祭奠就成了有關部門上下動員的大事。事實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綠色、低碳觀念的深入人心,墓葬、祭奠等傳統儀式日益簡潔、文明、現代。以前講究『入土為安』,現在認可植樹葬、海葬、水葬等環保葬的人越來越多;以前掃墓大多放鞭炮、燒紙錢,如今手捧鮮花一樣寄托哀思,甚至可以在網絡上建一個墓園懷念親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與逝者進行心靈的交流。畢竟,民俗起源於生活,不可避免地會隨著生產發展水平和生活境遇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在傳統的民俗中注入時代的精神風貌和人文習俗,而不是單純地重復過去的節俗,纔能使民俗繼續傳承下去。如果所有的民俗都停留在原來的層次上而不能新陳代謝,喪失了生命力,就吸引不了青年人,而青年人如果不參與,民俗的『壽命』也就岌岌可危了。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