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提煉概括“天津精神”,其必要有三:一是天津設衛建城600餘年,歷經滄桑,幾度輝煌,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色鮮明的民風民氣,飽經風雨而不衰,歲月蹉跎溢流香,這種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很好地傳承精華、弘揚光大。二是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伴隨着我國進入戰略機遇期、快速發展期、矛盾凸顯期,經濟基礎迫切地呼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建立科學、健康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由此中央召開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推進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性任務,提煉概括“天津精神”正可謂時代之要求。三是天津市第九次黨代會之後,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爲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5+2、白+黑”的精神,開拓創新,奮力拼搏,開闢了天津歷史的新紀元,創造了天津速度、天津精神、天津效益,心齊氣順風正,想事幹事成事,是我市歷史上發展快、質量好、收益多、變化大、心氣高的黃金時期,全市人民迫切希望能夠提煉概括出“天津精神”,作爲激勵當下、指導今後的精神動力。鑑此,筆者歡呼“天津精神”表述語的早日問世,也欣然參與提煉之其中。
筆者以爲,“天津精神”應體現三原則:1.它應該獨具天津特色,傳承天津歷史文化;2.充分反映時下人們的心聲,激勵今人之奮鬥;3.具有前瞻性,成爲先進文化的精神引領和主流意識。從這樣的認識出發,筆者認爲,“天津精神”可概括爲:愛國愛鄉、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爭強敢勝。“天津精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愛國愛鄉”是“天津精神”的核心;“開放包容”是“天津精神”的傳統;“務實創新”是“天津精神”的精髓;“爭強敢勝”是“天津精神”的特徵。
一、愛國愛鄉
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歷來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當外敵入侵,天津人深明大義、首當其衝。1870年,由於法國天主教殘害中國兒童,天津人民奮起反抗,放火燒了“望海樓”教堂,爆發了一場以反對法國天主教侵略罪行爲內容的聲勢浩大的反洋教鬥爭,史稱“天津教案”。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自大沽口登陸,受到我駐軍和天津人民的頑強抵抗,死傷慘重,至7月14日攻佔天津城後,惱羞成怒的八國聯軍,大肆屠殺天津人民,洗劫天津城,拆掉了天津四面城牆,使天津成爲無防城市。1916年11月12日,法租界法商企業的中國工人,爲反抗法國搶佔老西開地區而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工鬥爭,開創了天津現代史上最早的工人運動。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以天津爲基地,祕密組織着我國北方地區的我黨敵後武裝和統一戰線,牽制着日本侵略軍的戰略行動。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爲中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支持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決服從國家產業佈局調整,爲全國生產製造提供輕工產品、化工產品、日用品,滿足市場需要,增加國家稅收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全力推進中央對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發展壯大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國防科技和輕工紡織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天津的綜合實力、發展後勁、經濟結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的歷史性變化,在全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現和提高,對國家的貢獻日益增加。
由於天津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天津人對家鄉始終懷有深深的熱愛之情、眷戀之意。特別是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大戰九百天,進行城市市容綜合整治,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初步形成大氣洋氣、清新靚麗、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風格,進一步激發了天津人熱愛家鄉的濃厚情結。著名歌唱家蔣大爲自編自唱的“我是天津人”歌曲,充分表達了天津人對家鄉的親切感和自豪感。
二、開放包容
天津這座城市以河而興,以漕運而榮,以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404年12月23日)賜“天津”設衛而名。600多年來,風雲變幻,滄海桑田,至20世紀初葉,天津成爲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成爲中國清末洋務運動的北方中心,成爲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成爲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依據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天津於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迫開闢爲通商口岸,自此天津成爲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至20世紀30年代初,天津佔到全國對外貿易額的13%,其中棉花出口量佔全國50%,畜產品出口佔60%,居第一位,天津港進口麪粉佔全國25%,居第一位。天津港進出口總額佔華北地區60%,成爲中國北方最大的進出口貿易港。天津近代工業到20世紀30年代已經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發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除租界外共有工廠1200多家,產業工人達20多萬人,年工業總產值達7400餘萬元,工業投資總額僅低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此時期,天津也是我國北方的商業中心,是華北、西北、東北的物資集散中心。天津還是我國北方的金融中心,當時,“南三行”(浙江實業銀行、興國銀行、商業儲蓄銀行)設在上海,鹽業、中南、金城、大陸並稱爲“北四行”設在天津。清末舊中國第一家官辦銀行“官銀號”設在天津,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設在天津,因航運而帶動的保險公司的家數和實力,天津超過上海。天津作爲中國北方最早開放的城市,以天津機器局和北洋船塢建立爲中國近代工業產生的重要起點,成爲中國北方的工業文明中心。天津作爲洋務運動的北方中心,建造了中國最早運營的津唐鐵路,建立了中國最早的電報通訊設施,成爲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由於實業的興旺,天津形成了包容南北、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諸如以長蘆鹽業生產製造運輸形成的“鹽文化”;以“天后宮”爲代表、河海兼容的漕運文化;開埠之後西風東漸形成的西方文化,包括紛然雜陳、各具風格“小洋樓”爲代表的建築文化,開風氣之先的傳媒文化,中國北方最早的中文版、英文版《時報》、《直報》設在天津,由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份報紙《國聞報》也在天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創刊的《大公報》是迄今爲止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報紙。截至20世紀30年代,天津有各類報紙30餘種,發行量29萬份,有英、法、德、俄、日等10多種文字,有中、英、法、美、蘇、日等30多家通訊社,是名副其實的華北地區的新聞中心。閎中肆外的思想文化也蓬勃興起。甲午海戰之後,天津成爲鼓吹變法維新的北方輿論陣地。擔任天津學堂總教習的嚴復在天津發表了他的《天演論》譯著,被稱爲中國“言論界驕子”的梁啓超,在天津創刊《庸言》雜誌,縱論時政,風行全國,他在“飲冰室”潛心著述,成爲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一代大師。中國近代教育制度與教育體系的起步也是首先在天津確立,近代中國第一所國立高等學府北洋西學學堂就是現在的天津大學。近代中國第四所也是唯一流傳至今的私立大學即現在的南開大學。此外,中國近代音樂、話劇是由李叔同(弘一大師)由日本引進到天津。中國近代史上,由於天津的對外開放,吸引了西方的工業文明、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以及生活方式,同時也帶動和促進了天津以“三條石”爲地理標誌的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伴隨着天津城市的成長,富有市民特色的通俗文化,在原有基礎上日漸成熟和發達,諸如京劇、評戲、曲藝等藝術門類,作爲天津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在全國佔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人不排外,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直到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幾年,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對國外的、對外地的先進思想觀念、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管理方式,都要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消化吸收再創新,以至成爲天津不斷髮展進步的強勁動力和智力支持。
三、務實創新
天津因漕運文化形成的重商思想,因救亡圖存形成的實業救國,因對外開放形成的洋爲中用,都一以貫之着務實創新的一條主線。天津的近代工業文明、近代的文化藝術、近代的科學技術、近代的交通通訊、近代的軍隊、警察制度等等,無一不是在學習借鑑西方先進經驗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發展起來的。這一優良傳統直至現在。近幾年,市委、市政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爲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天津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索出了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具有天津特色的發展路子。
市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一二三四五六”的奮鬥目標和工作思路,要求着力構築“三個高地”,全力打好“五個攻堅戰”,推動各項工作站在高起點、搶佔制高點、達到高水平,進一步明確了全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統一了天津全黨全民的思想和行動。提出“濱海新區龍頭帶動、中心城區全面提升、各區縣加快發展”三個層面聯動發展的大格局,極大地調動了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在全市形成了萬馬奔騰、百舸爭流的新局面。隨着全市工作的深入發展,又適時地提出了“以社會主義小城鎮爲重點建設農村居民社區;以經濟功能區爲重點建設示範工業園區;以現代高效農業爲重點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繼之,又推進農改非、村改居、集體經濟改股份制經濟,形成農村城鎮化的“三改一化”。強化招商引資,抓大項目、好項目,強調高端化、高新化、高質化,全市累計達到1280個大項目,總投資2.27萬億元,有效地調整了全市的產業結構,促進了三次產業的優化升級,大大地增強了本市的綜合實力和經濟發展後勁,促進了經濟方式的加快轉變。推進實施“大項目、小巨人、樓宇經濟”戰略,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推進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加快了天津“富民強市”的步伐。推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確定“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策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金融創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全方位開放。高度重視規劃建設管理,努力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確定“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城市發展總體戰略和各區縣發展策略,着重增強城市載體功能,保護城鄉生態環境。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高度重視民計民生,精心策劃和實施每年20項民心工程,持續提高人民羣衆生活水平,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開闢了天津燦爛輝煌的新局面。
這些大思路、大手筆、大格局、大氣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在天津的新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天津的成功實踐,務實裏富有創新,創新中注重實效,形成了“天津精神”的重要內容和一大特色。
四、爭強敢勝
天津人不信邪、不落後、不服輸,富有爭強敢勝的民風民氣和心理素質。就中國近代以來天津以在全國的地位、影響和貢獻展示的輝煌而自信。筆者以爲有三個時期:一是20世紀初葉至30年代初期,天津領全國風氣之先,堪稱北方經濟中心、商業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二是20世紀80年代,天津以城市建設、改善民生享譽全國,引灤入津工程、居民住宅工程、城市熱化工程、氣化工程、交通建設工程,成爲全國關注和羨慕的熱點。三是近五年來形成的天津速度、天津精神、天津效益,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變化再次吸引了世界和全國的眼球,都是全市人民引以爲豪的。
當然,在這波瀾壯闊的發展過程中也充滿着天津人的艱辛、奮鬥和期盼。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北京經濟總量第一次超過了天津,繼之,深圳、廣州、蘇州等城市陸續超過天津,天津一下子由全國經濟的第二大城市滑落到第六位,全市人民爲之震驚和感嘆。前有標兵,後有追兵,天津不能再落後了,否則,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天津人這種危機感與日俱增,天津人不服輸的民氣由此而迸發。也就是從那時起,天津開始踏上了艱難的追趕、復興之路。特別是近幾年,天津市的各級領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發揚了“5+2、白+黑”的精神,走出去,到全國各地學習借鑑好的經驗。連續幾年各區縣現場聯查,給想幹事的以機會,給能幹事的以舞臺,給幹成事的以激勵,憑政績用幹部,極大地調動了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市領導和各級領導幹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殫精竭慮,夙興夜寐,倒排工期,只爭朝夕,多少個項目責任到人,多少個戰役捷報頻傳,多少個規劃鋪天蓋地,多少個日夜燈火通明,真正體現了共產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真正體現了人民政府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的執政理念,也真正體現了天津人爭強敢勝的民風民氣。
知難而進,不進則退,進則不退!歷史的辯證法就是如此。蒼天也爲天津人這種奮鬥精神所感動,五年拼搏,換回了天津的大發展、大變化、大進步、大跨越,天津的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零售總額、引進內外資、城鄉居民收入等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甚至成倍翻番,天津進入了經濟社會、生態環境良性、健康、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這是天津精神之花所結出的豐碩之果。
(作者:王海福,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