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度優勢到治理效能轉化之路如何走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網 作者: 編輯:李彤 2019-11-12 20:00:22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本期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張樹華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陳家剛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燕繼榮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郁建興

經過多年治理,雲南大理洱海水質有了明顯改善,清澈的湖水與蒼山、藍天渾然一體。翟慧勇攝/光明圖片

1.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纔可靠管用 

光明智庫: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在您看來,設計、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注重哪些問題?

張樹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既是中國人民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奮斗史,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逐步確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演進史。

張樹華 郭紅松繪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相適應。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我們治國理政的根本,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陳家剛: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行得通,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要堅持從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出發,從自身國情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還要把握現實的要求、解決現實的問題、謀劃未來的發展。

陳家剛 郭紅松繪

燕繼榮: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在於尋求科學合理高效的制度安排,保證國家在繁榮發展的軌道上運轉。為此,需要構建富有活力、務實高效的治理體系。而構建治理體系的關鍵在於制度供給,也就是定規則、定規章、定規矩,為行為自由提供邊界。

燕繼榮 郭紅松繪

2.融通“制”與“治”,既要“建起來”,又要“轉起來”

光明智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是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前提與基礎。實現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轉化,有哪些重點工作要做?

張樹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也是實現“中國之治”最大的政治優勢。

浙江湖州長興縣,黨員志願者在清理河道垃圾。譚雲俸攝/光明圖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著眼於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出了六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二是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三是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四是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各項制度。五是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六是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上述制度是構成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基本要素,必須全面建設好、始終堅持好、不斷完善和發展好。

陳家剛:當前,要用好制度的存量資源,推動存量改革。要充分利用既有制度優勢,將“沈淀的”“文本的”制度規范用好,通過具體的體制機制和程序設計,使“建起來”的制度在實踐中“轉起來”。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關鍵是要增加和擴大我們的優勢和特點。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郁建興:進一步突出制度優勢,需要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鞏固制度優勢、強化制度執行、補齊制度短板。

郁建興 郭紅松繪

鞏固和發展已經取得的制度優勢。比如,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對於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的多方面的顯著優勢,要不斷鞏固和發展好。

強化制度執行。監察和督查是強化制度執行的一種方式,還包括正向的法治保障、德治引領等。

補齊制度短板。改革開放40餘年,與我們在市場經濟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效相比,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制度建設等相對滯後,迫切需要在社會治理領域補齊制度短板,做好頂層設計。

上海黃浦區豐裕裡進行“街區更新”,多幅藝術畫作將紅磚弄堂裝扮一新。王岡攝/光明圖片

3.激發制度潛能,使好的政策開花結果、落地落實 

光明智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在您看來,應如何抓好這幾項治理,使各項改革相得益彰,發生“化學反應”?

陳家剛:實現系統治理,就要做好制度建構的系統化、體系化,形成主乾制度、骨乾制度、支橕制度、輔助制度等結構性治理基礎和前提。依法治理,是要遵守治理的制度規則,在實踐中形成規則意識,取得公平公正的治理績效。綜合治理,則是要堅持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治理路徑,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綜合考慮各方面、各領域、各層次的治理舉措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及時加以協調,實現整體性改進。源頭治理,重點在於從現象看本質、從問題找根源,要堅持標本兼治。

郁建興:當前,要使各項改革相得益彰,必須樹立全域、系統的治理理念,把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昇國家治理能力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制度,是破題之鑰、治理之基;治理是運轉之效、制度之能。要警惕將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割裂開來的認識和做法。比如,基層治理需要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標准化體系,但這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在於利用這些手段與工具,實現治理規范有序,讓社會充滿活力。治理體系主要是指制度與機制建設,不僅包括物理平臺,更重要的是政府、市場、社會、個人等主體合作共治的體制機制。

張樹華:將制度優勢轉變為治理效能,光有物理上的組合還不夠,還要發生“化學反應”。制度自信就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我們要不斷增強制度自信,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越性,營造想乾事、能乾事、乾成事的濃厚氛圍,使好政策開花結果、落地落實。

4.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須良性互動

光明智庫:如何以治理水平和效能的提昇,促進制度進一步成熟定型、完善鞏固?

燕繼榮:一個國家的制度體系通常是在重大歷史變動中形成,經過長期的實踐,在不斷調試和改革中逐漸鞏固,並通過憲法、法律、規章等形式固定下來。各國實行的制度無論在名義還是在組織方式上都各有特色,這些特色是由各國國情決定的。制度設計和發展完善所追求的是有效性和適應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的就是發揮制度高效、協調、持續的優勢,逐漸完善體制,補齊短板,使既有的制度成熟定型。

郁建興:促進制度進一步成熟定型,關鍵在於推進政策在基層落地,以實踐檢驗和改進制度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成為鑄就中國奇跡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局部試驗為樣本,將成功經驗上昇為國家頂層設計並在全國推廣,一直是地方治理與社會創新領域的重要機制。地方創新既是對頂層設計的落地落實,是提昇地方治理水平和效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在頂層設計的框架內不斷改進並最終上昇定型為新的、更加成熟完善的國家制度的過程。提昇國家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要做到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的良性互動。

陳家剛:制度是人類社會知識和經驗的總結,一項成熟定型的制度,一定是具有廣泛認同基礎的制度。要推進制度創新,使新出現的社會關系能在制度規范下運行。這就需要注意保持四個平衡:一是制度規模與制度績效的平衡。多少制度合適、多大規模的制度恰當,要結合實際、根據制度績效來衡量;二是制度措施與制度目標的平衡。措施是為了實現目標,有利於推動目標落實的制度設計纔是合理的、科學的,要避免制度設計過程中偏離目標的做法;三是制度約束與制度激勵的平衡。制度有制約功能,也應有激勵取向,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激發動力和潛能的制度設計;四是制度制定與廣泛參與的平衡。制度只有與制度對象建立關聯,纔能使其遵守制度,纔能充分發揮制度效能、保持制度的權威性和持續性。

張樹華: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就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最大優勢毫不動搖。當前,要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突出治理效能,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下的改革“空轉”。聚焦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加強相關機構配合聯動,下決心破除制約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黨和國家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監督監管更加有力、運行更加高效。這樣纔能發揮制度最大的效用,纔能使人民有獲得感、發展有激勵感,我們的制度也纔能更加鞏固。

   原標題:從制度優勢到治理效能轉化之路如何走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