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好不好 候鳥用翅膀投票──天津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守護綠水青山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陳璠 編輯:付勇鈞 2019-12-06 08:09:00

內容提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來,我市加大力度推進875平方公裡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合理開發利用153公裡海岸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越來越多,736平方公裡綠色生態屏障加速建設,為京津冀再添新『綠肺』。

北大港濕地成為“候鳥天堂”。 本報記者 錢進 潘立峰 通訊員 王麟 攝

天津北方網訊: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來,我市加大力度推進875平方公裡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合理開發利用153公裡海岸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越來越多,736平方公裡綠色生態屏障加速建設,為京津冀再添新“綠肺”。

濕地自然保護區:成為“候鳥天堂”

驅車從市區向南40多公裡,告別喧鬧城市,一片靜謐的濕地展現在眼前。冬日暖陽中,藍天白雲倒映水面,蘆葦迎風搖曳沙沙作響。“這幾年,隨著生態恢復,來北大港濕地落腳的候鳥一年比一年多。”北大港濕地管理中心巡邏中隊隊長陳健一把拉開巡邏車的門,招呼記者,“上車,帶你看看大天鵝去。”

巡邏車從水庫大堤駛入濕地腹地,柏油路變成了狹窄土路,周圍是一人多高的蘆葦蕩,轉個彎就不見了來時路。

“北大港濕地是天津最大的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佔了濱海新區面積的1/7。今年,在北大港濕地落腳的候鳥,已經達到了100多萬只,種類也增加到了276種。最近,大天鵝停留在濕地實驗區北邊,大約有上千只。”

說話間,車速降下來。

“看那邊,都是大天鵝。”陳健伸手遞來一個望遠鏡,“前些天,已經飛走了一撥,這些是剛飛到的。”

遠處水面上點點白色身影,有的在游弋覓食,更多的像團團棉絮般靜靜浮在水面。

“這還能分辨出是不是新來的?”記者驚訝地問。

“當然有訣竅。”陳健笑得一臉神秘,“候鳥剛來的時候,經過長途飛行非常疲憊,落到水面先要休息恢復體力,都是蜷起脖子一動不動,睡上幾天,等到緩過勁兒了,纔開始活動、捕食。”

原來如此!巡邏隊員每天在巡查中,要觀測記錄候鳥的種類、數量,還要定期對鳥糞取樣化驗,對傷病候鳥進行救助,日久天長人人都成了候鳥專家。

車子一路行駛,不時有膽大的鳥從車旁猛地飛過。野生動物保護專家表示,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候鳥的去留,野生鳥類對環境變化感知非常敏銳,警惕性極高,在北大港濕地能與人近距離和諧相處,極為難得。

這兩年,很多以前沒見過的鳥在天津陸續出現,世界瀕危物種白頭硬尾鴨來了,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和大鴇來了,8只並不常見的火烈鳥也現身北大港濕地。除了候鳥,還有狐狸等不時出沒,濕地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越來越明顯。

候鳥的持續回歸,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近年來天津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效。“目前,天津已經建立了包括北大港濕地在內的4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為875平方公裡,每年遷徙季數百萬候鳥在天津過境停留。”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路紅說:“我們通過建立濕地分級管理體系、濕地用途管控制度等多項措施,在違法整治、濕地恢復、護林保濕等方面穩步推進,全力打造濕地規劃建設和保護修復的‘昇級版’。在人和大自然的共同庇護下,天津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

海岸開發利用:實現靠海親海

告別候鳥,沿著渤海灣一路向北,來到中新天津生態城。

入冬後,海風已漸凜冽,但在生態城東南端,新修建的東堤公園依然有三三兩兩游人。這座開放式公園沒有圍牆,一條長長的步道貼著海岸線伸向遠方。

“東堤公園總面積約35公頃,全長3.1公裡,從2016年開始建設,到今年基本建成。目前,正在進行冬春季節苗木調整補種和電力系統的安裝調試。”泰達綠化集團東堤公園項目負責人閆慶偉告訴記者。

沿著園內的蜿蜒小徑由南往北走,每隔兩三百米就有一個大小不一、形式各樣的小廣場。“公園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要讓人們親海近海並且能夠參與其中,因此規劃建設了11個節點,包括星海廣場、兒童樂園、沙灘演繹等,充分展示豐富多樣的海洋文化主題。”閆慶偉說。

站在公園裡,幾乎任何位置都能一眼望見大海,長長的木棧道和騎行通道,可供游人一邊欣賞海景一邊慢跑或騎行。“等到明年春天,再來東堤公園走一走,一邊是綠樹花香,一邊是濤聲海浪,絕對是個‘治愈系’的景點。”閆慶偉笑著形容。

“天津有153公裡海岸線,但由於主要是粉沙淤泥質灘涂,常有人說靠海不親海、臨海不見海。今年以來,我市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17個部門共同研究制定出臺了‘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規劃,著力進行海洋生態整治修復和合理開發利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域管理與預警監測處處長王正江告訴記者。

據了解,“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規劃的規劃期從2019年至2035年,共規劃實施30多個整治修復項目,包括灘涂修復、岸線整治、設置岸邊人工步道、建設沿海濕地公園等,通過整治修復將實現“水清、岸綠、灘美”,讓人們真正能夠“靠海親海”。截至目前,除了東堤公園,南港工業區生態濕地公園和中新生態城遺鷗公園一期生態建設工程也已完工。臨港經濟區公共岸線生態修復整治工程已完成600米試驗段岸線修復,正在進行苗木栽植。其他各項生態恢復修復項目也在全速推進中。

綠色生態屏障:大綠大水初現

一場冬雨後,林染數夜霜。從濱海新區沿天津大道返回市區,途經津南區雙橋河鎮,這裡的冬季植樹造林現場正乾得火熱。龍柏、國槐、圓蠟、椿樹、山桃、棗樹、山楂、苹果、金銀木、丁香……一棵棵樹苗在精心栽種下挺直腰身,標兵一樣整齊排列,將根深深紮向大地。

為了給京津冀留下一片綠谷,天津把中心城區到濱海新區中間736平方公裡黃金地帶拿出來,全部規劃為綠色生態屏障區,實施分級管理,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田則田、宜水則水,展現“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景觀。自屏障區開始建設以來,津南雙橋河這樣的“小森林”越來越多,或點狀分布,或相連成片。

“今年綠色生態屏障共安排131項建設工程,其中60多項是跨年度工程,本年度的任務已全部進入收尾階段。今冬明春的重點,就是抓好秋冬季造林綠化工作,這也是屏障區的核心工程。同時,我們還在加緊籌劃2020年建設任務,重點圍繞拆遷修復、造林綠化、路網建設、水系連通等十大工程展開。”天津市雙城生態屏障指揮部副組長范樹合告訴記者,目前屏障區各類林木總面積已經達到13.7萬畝,“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景觀效果初步顯現。

前不久,綠色屏障區總體規劃和水系、路網專項規劃同步獲得批復,相關部門繼續加緊編制環保、旅游等專項規劃。“在正在編制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明確了我市生態骨架的結構為‘三區、兩帶、中屏障’。其中,‘三區’指的是北部的薊州生態保護區,中部的七裡海、大黃堡濕地片區,南部的北大港、團泊濕地片區;‘兩帶’是沿海生態屏障帶和西部防護林帶;‘中屏障’是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通過中屏障將南北兩大濕地連接起來,同時向北連接通州,向西南連接雄安新區,這樣形成環首都屏障帶,更好地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發揮天津作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霍兵表示,“到2035年,綠色生態屏障區的藍綠佔比將達到70%,森林綠化率將達到30%,一級管控區形成‘天’字形主骨架,一座連通南北的生態廊道建成後,將為支橕天津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生態保障。”

從一抹綠到一片林,再到一個生態屏障,京津冀“綠肺”一步步完成再造,自主呼吸。

退海鹽灘,新綠迷人,鳧雁聲聲,其美幾何。(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