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爭顯商文明!這些三千歲的『頂流』即將來津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吳宏 編輯:李梓涵 2025-08-19 15:40:00

  天津北方網訊:三千年前就有“搓澡神器”,青銅器不僅可大可小,還有青銅“樂高”,在沒有瓷器的年代就有了原始瓷,拇指大小的骨器上竟然還嵌有綠松石……這些殷墟出土的“頂流”正在抓緊趕路,8月23日,將亮相天津博物館“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國制造”展。

  該展覽由天津博物館和殷墟博物館聯合主辦,安陽博物館、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協辦,是國內首個系統展現商代晚期殷墟地區手工業藝術和成就的專題特展。展覽依托殷墟出土文物、輔以傳世精品,聚焦商代後期手工業的精湛技術與獨特藝術,分“百工通覽”“營造商邑”“器用皆工”“制禮作樂”“車馬交通”五個單元,將系統呈現商邑百工的獨具匠心和先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從甲骨之上,觀眾將看到最早形態的“商”“邑”“百”“工”“兕”“牛”“鼓”“舞”“車”“馬”等字……文脈傳承,三千年從未斷絕。也能看到三千年前的房子長啥樣,見到三千年前的“搓澡神器”“解扣神器”“鑽孔神器”“化妝神器”,想象商代人的趣味生活。

  “搓澡神器”和袖珍青銅鼎

  有一件展品是“搓澡神器”。這種陶器以前叫陶拍,都說是往陶器上拍紋飾用的(陶器上的繩紋或許就是這麼拍成的)。後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根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比對研究,認為它更可能是搓澡用的陶?。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管修復中心胡玉君介紹,這種“搓澡神器”應該不是直接用的,它的表面大概會包裹一些毛皮之類的柔軟材料。

“搓澡神器”陶?

  還有一件最小的青銅鼎,其墓主人是一位少年。據推測,這件青銅鼎是專門鑄造用以陪葬的明器。此鼎從鼎足到鼎耳高5.1厘米,直徑4厘米,是商代晚期偏晚階段,大致是殷墟三期到四期的時候鑄造的,距今三千多年。

最小的青銅鼎

  司母戊鼎重量為832.84千克,這個小鼎重50克,司母戊鼎的重量接近這個小鼎的17000倍。商代晚期可以鑄造如此小巧的青銅鼎,表明工藝達到了一個巔峰的狀態。一個最大,一個最小,兩尊鼎都是商代晚期鑄造,出土的地方相距三公裡左右。

兩只小骨蛙

  一同來津展出的還有兩只小骨蛙,分別為2.1厘米長和3厘米長。據推測,骨蛙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配飾或者玩具。這三件袖珍文物是首次展出。

  保存完整的黑陶與白陶

  安陽是甲骨文的出土地,天津是甲骨文的早期辨識地之一。孟定生、王襄等一批天津學者在甲骨文發現和研究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安陽和天津通過甲骨文形成了文化紐帶。

“父乙車徙”青銅觚

獸面人體紋白陶罍

  在眾多珍貴展品中,有一件文物是車徙族人為名叫乙的父輩所做的青銅器。器身滿飾三層花紋,采用平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方法,這就是“父乙車徙”青銅觚。殷墟時期,觚和爵在墓葬中成對出現,觚和爵數量的多少代表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

  “父乙車徙”青銅觚到天津以後,將會與天津博物館收藏的乙亥銘玉柄形器配合展出,共同說明商代的祼祭。祼祭是商周時期以酒祭祀的一種禮儀,具體為把柄形器(即瓚)放到觚(即同)裡,再倒入鬯酒,祼以奉神。

  當我們聚焦青銅器高超的鑄造工藝之時,還有兩件陶器格外顯眼,且彌足珍貴。“當時黑陶器能夠整體保存下來的比較少,而且運用了青銅尊形制燒制而成。從工藝到材質都非常罕見,所以這件完整的黑陶尊代表了三千年前制陶工藝的高超水平。”安陽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李晶介紹,“還有一件獸面人體紋白陶罍,它在殷墟時期文物裡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白陶在當時很少,只有貴族纔能使用,是最高禮儀中禮器的一種代表。安陽留下來的白陶完整器很少,獸面人體紋白陶罍雖然是殘的,但是它保留了一組完整的獸面人體紋。器物的頸部是獸面,腹部是一個人體紋,雙手向上舉,正好合起來是獸面人體紋,所以這件也很有意思。

  三千年前的“樂高”長這樣

“亞長”牛尊

  在本次赴津的珍貴展品中,有一件重磅展品,是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容器,也是殷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商“亞長”牛尊。

  此尊整體作牛形,牛體態健壯,牛頭前伸,口部微張,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體貌特征均生動逼真。牛身滿飾龍、鳥、虎、象等各種動物形紋飾。造型奇特瑰麗,紋飾繁縟精美。牛頸下部與器蓋內壁鑄銘文“亞長”。亞長應是商王朝南部“長”國的部落首領,也是商朝晚期重要的軍事統帥。這件寶貝到天津以後,將限期展出。

嵌綠松石骨虎,婦好墓出土,栩栩如生

“亞址”銅方尊

  在青銅器鑄造過程中,工藝可以有多麼復雜?恐怕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本次赴天津的“重器”之一——“亞址”銅方尊,由於其特殊工藝,也被稱為三千年前的“樂高”。“亞址”銅方尊通高43.9厘米、重21.4千克,蓋尊底中部有銘文“亞址”,甚清晰。表面紋飾清晰,口下飾一對夔(kuí)蕉葉紋,夔頭在下,作回首反顧狀。腹及圈足四面為分解式的大獸面紋。

  在方尊肩部四角,有四個圓釘頭,其上套有象頭。象,圓眼,長鼻上卷,長鼻之下有一對錐形牙。肩部四邊中部,亦有四個圓釘頭,其上套有獸頭。獸頭似鹿,頭頂有向上伸出的一對大角,角端有五個枝叉,如手掌狀。這八個獸頭都是單獨鑄造的,可自由取下,其工藝的復雜性,器型體現出的美感,真可謂巧奪天工。據悉,這件“亞址”銅方尊系首次走出殷墟博物館對外展出。

  “商代的生產力還是比較低下的。但是當時工匠們對於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經應用得非常到位了,各種紋飾和器形都能夠熟練地鑄造出來。在技術發達的今天,專業的公司去仿鑄一件精美的古代青銅器,也得需要較長的時間,還不一定能達到原作的水准。古人的智慧很多時候都超出我們的想象。”殷墟博物館副館長徐河建說。

  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相互印證

  這次展覽總共有180餘件(套)文物,其中外借130餘件(套),天津博物館提供50件(套)。

左二為世間唯三的商代字嵌綠松石骨

  天津博物館書畫研究部館員張夏介紹,“在展覽中,天津博物館藏的殷墟甲骨肯定是要登場的。天博館藏還有很多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這次也會拿出來輔助展出。天博展品主要是傳世的殷墟文物,與外借來的這些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出來的文物一起展出,可以達到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相互印證的效果。

  本次展覽外借展品和天博館藏展品間存在呼應關系,結合展覽“商邑百工”的主題,將刻有最早形態的“商”“邑”“百”“工”等字的甲骨都進行展出。天博館藏的一些車馬器也將與殷墟的車馬器一起亮相。天博館藏既刻有“車”字又刻有“馬”字的甲骨也將擺在獨立櫃裡一同展出。

  張夏說:“在180餘件(套)展品中,既有工具,又有半成品和成品。‘工匠精神’三千年來就沒有斷絕,中國人自古有數不盡的能工巧匠,而且中國人踏實肯乾。希望大家通過三千年前的中國制造,也看一下現在中國智造的崛起。”

  頂流寶貝這樣來津

  上海匯展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陳偉進介紹,前期,他們與博物館方面溝通運輸的文物,制定包裝、運輸方案。在文物包裝方面,用PE板等緩衝材料,以及無酸棉紙、杜邦紙對文物進行預包裝,進箱以後再進行填裝,保證文物在囊匣內部的穩定性。

  “根據文物的不同材質和形態,預包裝處理也有不同方案。比如陶鼎有三只腿,我們會在PE板上放置腿部的位置進行挖穴處理,保證文物腿部受力均勻。有些文物沒有囊匣,我們會在PE板上根據文物的高度挖出相應的穴,在底部做襯墊以後再把器物放進去,然後再充分地填充,保證文物保持水平不晃動。”陳偉進說。

  同時,放置文物的木箱要防潮、防塵,內部經過特殊處理。運輸車輛為7.6米的氣墊車,防震、防傾倒,車廂內有光敏設置進行監測。有情況司機會同步接收到預警。

  在商王朝近六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僅創制了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成熟文字系統,更在手工業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形成高度專業化的官營手工業體系。這一體系以青銅鑄造為核心,涵蓋建築、制骨、燒陶、琢玉、造車等眾多工種,其門類之齊全、規模之宏大、技藝之精湛,均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是早期中華文明物質創造的傑出體現,也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不朽篇章。發達的手工業不僅為商代社會生活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更奠定了後世手工業發展的基本范式,影響深遠。

  三千年前,大邑商百工興盛、營造恢宏、吉金輝耀、交通繁忙;三千年過去,百工作坊發展為全產業鏈,都邑營造進化為超級工程,青銅熔鑄轉換為高端制造,獨輈馬車也昇級為新動力車……“工匠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三千年滄海桑田,三千年薪火相傳。(津雲新聞記者 吳宏)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