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傳承千年的智慧結晶,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處暑作為夏秋之交的重要節氣,歷史悠久,其名“處”意為“止息、隱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便有: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的記載。當太陽行至黃經150度,標志著暑熱漸消,涼意初顯,天地間開始呈現陽氣收斂、萬物漸趨成熟的景象。
處暑節氣將至,中新友好圖書館、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天津經開區藍天救援隊走進中新天津生態城瑞南社區,將古老的節氣養生智慧與現代科學營養知識深度融合,為社區居民特別是青少年帶來一場滋養身心的科普講座。

處暑時節,暑氣雖退但餘威猶存。晝夜溫差加大,空氣中濕度下降,秋燥悄然顯現。在“節氣乳文化與食品安全”主題科普宣講活動上,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研究生張藝馨結合自身專業學科知識,在宣講中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處暑的氣候特點、人體所需與食品安全要點。歷經長夏消耗,人體津液易虧,脾胃功能尚在恢復調整,此時養生重在“滋陰潤燥、健脾養胃、收斂神氣”。
有趣的是,探究民俗傳統便能發現古人的智慧印證。在中國北方廣袤的草原上,特別是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中,處暑過後臨近白露,牧草豐美,牛羊乳質上乘,正是制作和儲存奶豆腐、奶皮子等乳制品的黃金時節。這不僅是為了儲備過冬的食物,更是乳品在此時節有“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的養生之效,與《飲膳正要》等古籍所載:乳酪潤髒腑、澤肌膚的理念一脈相承,體現了先民對自然節律的精准把握和乳食養生的深刻理解。

活動中,主講人張藝馨引領青少年們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乳品文明之旅,揭示人類與微生物共釀美味的萬年奇緣。“酸奶”的古老身影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在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距今六千多年的陶罐上發現了最早的酸奶殘留痕跡;在華夏大地,古代游牧民族在青銅時代掌握了利用皮囊中天然菌群發酵鮮奶的智慧,將易腐的乳汁轉化為可長期保存的酸酪,這一技藝在元代宮廷膳書《飲膳正要》中被系統記載為:造酪法,在當時也成為皇家飲食養生秘方。與此同時,在遼闊的北方草原,另一種傳奇乳飲——馬奶酒(蒙語“策格”)於馬背民族中熠熠生輝。其歷史可溯至匈奴時代,《史記》已有塞外民族釀飲的相關記載;至十三世紀蒙古崛起,“策格”被尊為“蒙古八珍”之首,成為成吉思汗犒賞將士、祭祀長天的聖潔之物,銀碗中蕩漾的不僅是瓊漿,更承載著“天之甘露”的神聖信仰。
這些發酵乳品的誕生,皆源於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奇跡。酸奶和馬奶酒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同時也對人體有著豐富價值。酸奶中的乳酸與小分子?更易被人體吸收,而馬奶酒則萃取出馬乳特有的輕盈蛋白與豐富維生素。馬奶酒性涼如清泉,潤燥止渴,所含的天然有機酸與活性?能清解夏季積熱,微量的酒精更能溫通血脈,喚醒因長夏耗散而倦怠的脾胃。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知識性與趣味性交融。除了專業的講解,還特別設置了互動體驗區,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用五彩黏土創作了“奶豆腐”“酸奶杯”等充滿童趣的手工作品,將抽象的節氣知識化為觸手可及的文化傳承。

中新友好圖書館、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等已聯合多方開展了數十次結合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主題宣講活動,該系列科普活動將持續覆蓋二十四節氣和中國傳統節氣,讓傳統文化和科學素養厚植於青少年心中。雙方持續深耕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長效機制的實踐研究,為多元主體實踐育人貢獻特色方案。(記者 仇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