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今年以來,濱海新區區委組織部、區文旅局組織舉辦文旅融合實踐鍛煉班,選派文旅領域乾部赴山西大同學習考察、跟崗實訓。近日,實踐班學員順利完成為期三個月跟崗實訓,年輕乾部們深度融入大同市文旅局、文物局等部門,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用好兩地資源,既錘煉了意志品質、提昇了乾事之能,又進一步推動了兩地文旅融合發展,圓滿完成了跨區域實踐鍛煉任務。
組織搭臺 賦能乾部成長成纔
“今年5月,我們與大同市委組織部簽訂乾部教育互培協議,通過跟崗實訓、課題研究等方式,圍繞文旅、投融資、招商引資等領域開展雙向‘沈浸式’實戰培訓,進一步開闊兩地乾部工作視野,提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本領。在此基礎上,我們聚焦大同市厚重的歷史資源和豐富的文旅產業發展經驗,選派了一批優秀年輕乾部到大同文旅部門跟崗實訓,融入當地文旅事業發展,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想,打開格局,創新招法,實現乾部成長與文旅合作‘雙贏’”。濱海新區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介紹。
據悉,本批實踐鍛煉學員全部安排在大同市文旅部門實訓,深度參與大同市文物保護與修復、非遺傳承與活化利用、特色文旅品牌打造、文旅活動籌備、文旅業態創新、文化場館管理、文旅企業運營等各方面工作。實訓期間,學員們以文化為紐帶,依托一系列特色活動,推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在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兩地深化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山海文明 共架文博協作橋梁
海洋文明和陸地文明作為兩種典型的文明類型,各自展現了獨特的發展軌跡、社會結構、經濟模式和文化特征。實訓學員化身文化傳播“使者”,充分發揮專業特長,講好海洋故事,讓大同人民群眾近距離感受海洋的魅力,也讓濱海新區的海洋文化以創意形式走進大同千家萬戶。期間,成功推動兩地博物館聯合舉辦“小貝殼的大世界”主題活動,以海洋文化符號“小貝殼”為紐帶,通過DIY制作貝殼彩泥冰箱貼,帶領孩子們探索海洋奧秘,傳遞環保理念。學員們現場分享濱海旅游資源與人文風情,以“小切口”推動“大文化”資源聯動,為兩地博物館開展聯合研學教育、推動文化交融貢獻力量。


此外,在實訓學員和大同乾部共同努力下,濱海文保旅游中心與大同博物館簽訂了展覽借展協議。根據協議,大同博物館將於9月在其紅色記憶館引進《海上國門》圖文展,讓大同市民深入了解濱海愛國文化與海洋文化,為兩地博物館領域深化合作開展又一次生動探索。
非遺傳承 彰顯互鑒獨特魅力
“一朵絨花,一世榮華”。絨花制作技藝考究,諧音“榮華”承載著先輩對生活的美好祝願。8月初,大同古城舉辦“晉享非遺·美好生活”山西非遺消費季活動,實訓學員積極捕捉信息資源,第一時間聯系對接,成功協調推動濱海新區絨花技藝非遺項目到大同精彩亮相。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制作技藝並開設講座,講述濱海非遺故事,大同市民通過親手制作深入理解傳統技藝精髓,進一步加深了兩地非遺文化傳承互鑒的氛圍,對促進非遺知識普及、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線上聯動 拓寬文化互動空間
打破地域限制,依托新媒體資源,以線上形式推動兩地文化更深層次交流互動。實訓學員克服兩地空間距離困難,主動創新活動形式,聯動新區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策劃開展“博物啟智·山海同行”津同博物館優秀社教活動線上展示活動,讓兩地群眾能夠在“雲端”領略文物“捏捏樂”、漁繩結技藝等特色社教課程。同時推動兩地文化館舉辦非遺剪紙、面塑等技藝,以及書法、攝影作品線上展,通過數字平臺拓寬文化互動渠道,讓深植沃土的禮制文化與擁抱風浪的海洋文化完成跨越時空相遇。


文旅融合實踐鍛煉班學員把握實踐機遇,在大同文旅一線經受歷練、接受考驗,高效推動系列互動活動落地落實,彰顯了濱海新區乾部的專業素養、業務能力與協作精神。“三個月的跟崗實訓得到大同市委組織部和大同市文旅部門的大力支持,我真切體會到,文旅融合的魅力在於打破地域界限,用文化的紐帶串聯起山海情誼。我們不僅是政策的執行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看著兩地群眾在互動中收獲驚喜與共鳴,就越發明白跨區域合作的意義遠不止於兩地資源的互通共贏,更是在踐行一種文化傳承的使命。未來我也會帶著這份經驗,繼續為濱同兩地文旅協作貢獻力量。”濱海新區文物保護與旅游服務中心旅游服務部副主任錢昆表示。
山海有界,文化無界。下一步,濱海新區區委組織部、區文旅局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以此次實踐班為探索,不斷完善多領域跨地互動機制,拓寬創新合作空間,推動乾部工作向中心聚焦、為事業助力,努力為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津雲新聞記者 霍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