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10月25日,由天津市醫學會主辦,天津市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承辦、天津市眼科醫院協辦的“2025海河眼科國際論壇”圓滿落幕。論壇最後一日,海河論壇視光篇以“四‘新’齊放有洞天”為主題,匯聚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圍繞“南開視光創新突破”與“視光管理體系構建”兩大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為眼視光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追光南開—續航南開視光論壇創新力”議題環節,亞洲眼視光執業管理協會陳家偉教授表示,當前眼視光行業正處於從眼鏡產品導向向視光服務模式轉型的關鍵期,唯有深入理解新模式內核及轉型條件、精准定位發展方向,通過強化教育培訓、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纔能推動中國特色視光模式在現有體制下持續完善,構建起多層次、與國際接軌的眼視光服務體系。
兒童近視防控是行業關注的焦點議題,上海復旦大學眼耳鼻喉醫院陳志教授表示,傳統靜態離焦設計在臨床應用中存在應答差異和潛在飽和現象,他創新性提出動態光學信號的核心價值——通過STOP KIT技術構建時空相位動態變化的光學刺激體系,可有效避免視覺系統適應性衰減。
針對傳統漸變焦鏡片驗配依賴主觀經驗、適配成功率偏低的行業痛點,南開大學葉青教授創新性提出基於鏡片視點追蹤技術的新型驗配方案,通過自主研發的集成系統,首次實現對用戶真實配戴場景下視線在鏡片上落點位置的精准追蹤,進而客觀量化視覺習慣並精准測量內移量、通道長度等關鍵參數。
南開大學劉永基教授則從光學機制層面為近視防控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他通過光學建模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分析了三種主流延緩近視進展鏡片的光學特性。研究結果暗示對比度調控或許在近視進展延緩中發揮著更關鍵的作用,為後續防控鏡片的研發優化指明了方向。
論壇現場,南開大學段峰教授系統介紹了南開大學在腦機接口與智能康復領域的系列突破性進展,其中團隊重點攻關的介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已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人體試驗,幫助偏癱患者恢復患肢運動功能,標志著該技術正式邁入臨床轉化新階段。
在“管理爭鳴—探索視光管理新內核”議題環節,天津市眼科醫院李麗華教授基於大數據分析,提出了精准化近視管理新模式。她介紹,團隊通過對近5萬條臨床真實數據的深度挖掘,清晰揭示了不同乾預手段的實際防控效果:角膜塑形鏡在8-12歲低中度近視群體中表現尤為突出。這一研究充分驗證了數據驅動決策在優化臨床路徑、提昇醫療服務價值中的核心作用,為建立結果導向的個性化近視管理體系提供了堅實實證支橕,推動近視防控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縱深發展。
針對當前眼視光門診發展面臨的准入門檻低、“重產品輕醫療”等行業痛點,愛爾眼科楊智寬教授構建了全方位的門診管理框架與發展路徑。他提出,建立國際化標准作業程序(SOP)流程。通過打造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服務體系、強化循證醫學實踐、注入人文關懷等舉措,確立“青少年近視防控專家+基礎眼保健提供者”的專業定位。
南開大學林潤輝教授精准把握視光行業“醫療+消費”雙重屬性,創新性提出多模態客戶關系管理體系。突破傳統客戶關系僅關注消費行為的局限,通過整合診療影像、用眼行為數據等多模態信息,構建完整的家庭眼健康圖譜。借助AI標簽體系實現精准乾預,推動服務模式從單一產品銷售向終身眼健康管護轉型,同時致力於建立行業數據標准、賦能下沈市場,為全民眼健康管理搭建數字化基礎設施。
中山大學曾駿文教授結合我國近視防控的嚴峻形勢及醫療資源分布現狀,提出以專業視光門診為核心的新型商業模式。他表示,專業視光門診需與醫院體系形成互補協同,其發展路徑應圍繞明確醫療屬性定位、建立標准化服務體系、推動人纔專業化培養三大核心展開,最終實現從單一產品銷售向視覺健康全流程服務的價值昇級。
天津市眼科醫院韓泉洪教授從生態協同角度,提出以“協同·規范·賦能”為核心的視光診所可持續發展路徑。通過構建眼科醫院與視光診所的專業協同機制,實現雙向轉診、資源共享及分級診療體系落地,確保醫療服務標准統一;依托數智化平臺打通患者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閉環,同時強化合規建設與交叉帶教提昇基層服務能力;通過臨床創新方案共創(如鞏膜鏡臨床應用推廣)深化醫療服務價值。這一模式有效整合診療與管護資源,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沈,為患者提供一站式眼健康服務新體驗。
(津雲新聞記者 趙穎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