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阿姨和兒子

田爺爺和老伴兒

田爺爺家改造後的廁所
“現在日子踏實多了,低保金夠花,有難處隨時有人幫襯,心裡亮堂!”家住和平區南營門街的路阿姨,正坐在桌邊縫補衣服,語氣裡滿是知足。
“十四五”以來,天津的民心工程都是實在事——低保標准上調、低收入家庭有人幫、殘障朋友有專屬服務,政策跟著老百姓的需求走,幫扶送到家門口,讓困難群眾的日子越過越舒心、越來越有奔頭。
低保漲了錢 日子更松快
走進南營門街路阿姨家的老偏單,屋裡收拾得乾淨利落,她正低頭給兒子疊衣服,見救助專員於長征帶著記者進門,抬頭笑著招呼:“你們來啦,正好跟你們說說,民心工程真惦記咱困難家庭,9月1日低保標准一上調,我和兒子的低保金都漲了,日子比以前又松快了。”
路阿姨家的難處,前些年在街裡是出了名的。沒辦低保那會兒,兒子需要專人照料,她沒法外出工作,家裡連柴米油鹽的開銷都得精打細算,時不時要靠親戚搭把手纔能橕過去。“多虧小於當初跑前跑後幫我申請上了低保,纔算有了穩定的依靠。”路阿姨轉頭看向於長征,語氣裡滿是感激,“這幾年政策越來越照顧我們,現在低保金又漲了,我的錢真的夠花,再也不用天天揪著心省錢了。”
於長征笑著擺擺手:“這都是我該做的,路阿姨家的情況我們一直惦記著,當初幫她跑手續、核對材料,就盼著能早點幫她減輕負擔。”他說,這幾年看著路阿姨家的日子一點點好起來,自己也打心底裡高興,“現在只要政策有新變化,我們第一時間上門通知,路阿姨有任何需求,打個電話我就過來,就是想讓她少操心、多省心。”
離開路阿姨家,記者跟著於長征走進同一街道的張姐家。張姐之前得了重病,治療花光了家裡積蓄,一度陷入困境。“當初要不是低保托底,再加上大病救助和臨時救助的幫扶,真不知道怎麼熬過來。”張姐坐在椅子上,語氣裡滿是感慨,“今年低保標准又上調了,買藥的經濟壓力明顯小了,政策這麼貼心,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路阿姨和張姐的舒心日子,核心是低保政策的精准托底,也離不開我們救助專員隊伍的貼心服務。”南營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趙佳說,街道早就建立了常態化救助專員制度,專員們分片包乾,平時不光定期上門走訪困難家庭,摸清實際需求,還會第一時間對接政策、落實幫扶,“這次低保標准上調後,我們也是靠著救助專員逐戶上門核實情況、講解政策,確保每一戶該享受到的家庭都不遺漏,把政策的實惠實實在在送到群眾手裡。”
這份精准高效的落實,背後是全市救助體系的不斷完善。市民政局救助處負責人介紹,今年9月1日起實施的低保標准調整,是今年民心工程的重要舉措,已在全市16個區全部落實到位。“除了上調低保標准至每人每月1045元,邊緣家庭救助標准也同步調整至每戶每月314元,我們通過簡化申請流程、提昇審核效率,讓低保救助更精准、更便捷。”他表示,“民心工程的核心就是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通過政策調整和服務優化,讓每一個困難群眾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讓他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政策幫襯著 生活更踏實
從低保群體的基礎兜底,到低收入家庭的精准紓困,天津的民生保障網持續織密。市民政局救助處負責人介紹,這五年,本市聚焦低收入家庭易受突發情況影響的痛點,通過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就業幫扶等多項措施,搭建起“不讓一戶掉隊”的幫扶體系。
來到同樣住在南營門街的李大爺家,簡單的陳設透著整潔。聊起這陣子的遭遇,李大爺語氣裡滿是感慨:“之前靠低保過日子,退休後不符合條件了,本來還犯愁,沒想到小於主動找來,幫我納入了低保邊緣家庭,保障沒斷檔。”
於長征平時分片包乾跑社區,李大爺退休後的收入變化,他第一時間就通過走訪摸透了。“低收入群體最怕政策銜接掉鏈子,我們盯著動態監測信息,發現不符合低保條件但日子還挺難的家庭,就趕緊對接低收入家庭幫扶。”談及臨時救助,於長征說得實在,“像車禍、重病這種突發情況,群眾自己急得慌,哪還顧得上跑手續。我們主動找上門,幫著整理材料、提交申請,能快一點是一點,就是想幫他們少操心、早脫困。”
今年國慶前夕,李大爺意外遭遇車禍,高額醫藥費讓本不寬裕的日子雪上加霜。“家裡孩子還在上學,正是花錢的時候,我這一病,真是愁壞了!”李大爺嘆了口氣說,“沒想到小於上門走訪時一聽這事,立馬就幫我跑臨時救助,啥都不用我操心,沒幾天救助金就批下來了,大部分醫藥費都解決了,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這樣的精准幫扶,離不開天津不斷健全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更靠剛落地的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政策托底。今年9月1日,《天津市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辦法(試行)》正式施行,作為2025年20項民心工程中“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的重要政策支橕,5章22條的內容把認定條件、流程都規定得明明白白,認定資格有效期為一年。
“這類家庭沒納入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也不是低保邊緣家庭,家裡人多少能掙點錢,但架不住要花大價錢看病、供孩子上學,或者給殘疾成員做康復,剛性支出一多,基本生活就緊巴了。”市民政局救助處負責人用大白話解釋,認定的時候既看收入也看支出,還得符合家庭財產相關規定——收入沒超過上一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前12個月剛性支出佔家庭總收入六成以上,就能申請認定,“多部門一起琢磨的政策,就是想把幫扶給到真正需要的人。”
政策能落地、見實效,背後是實打實的保障。“這五年,我們一直在完善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常態化做救助信息核對,還把眾多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監測,哪家情況有變化,都能及時捕捉到、對接上。”市民政局救助處負責人介紹,除了技術支橕,天津還推行社會救助“一城通辦”,讓群眾不用跑遠路,再加上救助專員上門服務,真正實現了政策主動找群眾,而不是群眾追著政策跑。
“一張張笑臉的背後,是咱們對低收入群體的持續牽掛,更是民生保障政策‘接地氣、暖人心’的生動實踐。”市民政局救助處負責人說,從低保到低收入家庭的政策銜接,從剛性支出認定到臨時救助兜底,全方位的保障就是想讓困難群眾的日子更有底氣、更有奔頭。
助力殘疾人 居家更省心
民生保障既要兜住底,更要暖到心。“現在在家走動可踏實多了!”王頂堤街道的田爺爺是肢體殘疾,以前在家挪步都得老伴兒扶著,“屋子裡一改造,臥室、衛生間、門外樓梯都裝上了扶手,現在我自己抓著就能慢慢走,老伴兒也不用總懸著心了。”這些不起眼的小改動,正是天津市殘聯把民心工程做到群眾心坎裡的縮影。
按照“2025年20項民心工程”任務要求,今年要對3800戶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設施改造。截至2025年9月,改造工作已超額完成年度目標,累計完成4300戶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改造。
床邊的固定扶手、一鍵控制的昇降晾衣杆、閃光提醒有客人來到的門鈴、隨時照亮生活的自動感應燈……這些雖“小”卻實用的物件,今年按照不同的需求,合理配置到殘障人士的家庭之中。對於肢體殘疾家庭,重點關注了他們的出行需求,改善了如廁和日常起居環境。對於視力殘疾家庭,配備了智能電飯鍋和盲人專用電磁爐。針對聽力殘疾家庭,安裝了可視閃光門鈴。對於智力和精神殘疾家庭,提供了防撞條、防撞板以及智能家庭攝像頭,以增強他們的居家安全。
今年20項民心工程中,天津市殘聯還承擔著“持續做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項目的任務。要為3000名符合條件的殘疾兒童提供醫療手術類、康復訓練類、輔助器具類康復救助,實施孤獨癥兒童關愛促進行動。截至目前,今年已有4459名殘疾兒童得到救助,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目標。
4歲的小朋友凡凡(化名),在孤獨癥兒童定點康復機構老師的幫助下,已經從沒有語言表達,不能控制刻板行為等狀態,漸漸可以明確表述自己的需求,能坐下來聽老師講繪本故事……作為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項目的受益家庭,凡凡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希望。而越來越多與凡凡有著同樣經歷的孩子,在為他們量身定制的救助措施幫助下,帶著希望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記者 穆德旺 任悅 攝影 記者 穆德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