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錦:1963年生於天津,父親爲軍人,四歲時舉家進京,在北京豐臺上小學至高中。1981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85年畢業後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記者,精力旺盛,不安於現狀,先客串中央電視臺策劃東方時空等節目,1996年以《實話實說》主持人嶄露頭角,大受歡迎,1998年正式調入中央電視臺。]
1996年早春三月,一個叫做《實話實說》的欄目和一個叫做崔永元的年輕人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好感。“實話實說”貼近生活,貼近民衆,所言都是實實在在的關係衆人之事,語言直率樸素,少有顧忌,有春風撲面之感;再看站在羣衆之中的主持人崔永元,高個兒卻不顯赫,嚴肅卻又隨和,正經而多幽默,那潔淨而總顯鬆垮的服裝和關鍵時候狡黠而可愛的“壞笑”,一下子就拉近了同大衆的距離,何況節目就是在百姓人羣中問答和討論呢!崔永元是怎樣的人?最大的特色和優勢就是臺上與臺下的一致。[點評:一致是基本一致,大體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一個人,無論是帝王將相,尋常百姓,還是演員主持人,出門見人或上臺面衆總要打扮一番,打扮就是修改和掩飾自己。內外有別屬正常。但相當多的人表裏不一,兩面角色,甚至面目全非,金玉包裝,敗絮其中。因此,大體一致就好,基本一致難得。崔永元就算基本一致,由此獲得認同,有了人緣。]
性情中人與百姓意識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來自民間,來自百姓中間,這是他毫不掩飾並引以爲榮的。
崔永元生於天津,長於北京豐臺的軍隊大院。父親作爲軍隊幹部,自小就要求孩子們做人“誠實爲本”,就是有啥說啥,例如,成績差點沒有關係,但決不能撒謊,也不能騙別人,占人家的便宜。對別人好,善待他人,也是崔家一貫的家教薰陶和信條。[點評:善待他人不吃虧,贏得信譽是財富。現在有些家長總教孩子莫吃虧、要拔尖,並認爲非此不能適應社會,非也!此有可能得計一時,但難以長久。]人各有性,崔永元的個性比較突出。他可以說是性情中人,比較隨意,不計細小,有話直說。自己有什麼意見,或與人有爭議、矛盾,從來都是當面表達,“不在背後鼓搗,給人下套,穿小鞋,不搞那個。”對朋友也是“一面派”,例如,崔永元出名之後,朋友找其走關係、做節目者大有人在,崔都是實事求是,能做就做,不能則否,徑直言之。某大報女記者古道熱腸,在崔永元心目中算是老大姐,年前關注浙江定海保護古街道文物事,參與當地民告官活動,強烈要求崔永元的《實話實說》予以關注,幾次找崔永元,力請崔“說一說”。崔的回答卻是:此事既然走入法律程序,不便干預;況且,崔對文物古蹟和環境保護有自己的思考,他認爲:社會的發展總是新舊更替,建築亦然。像北京那樣的四合院統統保護沒有多少價值。客氣地回絕了“老大姐”--“多年的朋友得罪了,”但崔永元說只能這樣。[旁白:在環保這一點上,他和同行們沒少爭吵、打架。]崔永元的舉止穿着打扮,完全透着平民化。所謂化者,徹頭徹尾徹裏徹外之謂也,沒有矯情和虛飾。例如穿衣,只求隨意,儘管服裝師在外,夫人在裏,精心準備,無微不至,但對崔永元說來都是一種感覺或者是沒有感覺。[點評:隨意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協調、舒服。人與服裝,誰主誰奴?人要是被什麼樣式的衣服侷限,無異給衣服當衣架,那可是本末倒置、冤枉一輩子!]崔永元走在街上,總有人議論他的衣裝,或者建議他西裝革履。崔永元反問:“還要穿什麼呀?穿西服,打領帶,筆筆挺挺,拘拘束束,那多難受呀!我從來不打領帶!”[旁白:領帶這物件,系時費勁兒,戴上憋氣兒。呼吸本來就不太順暢,又來個作帶自縛,自討苦吃!領帶的道理真不可解。據西方人士戲說,領帶起源有二:一時老朽或幼兒不能自理者,吃飯時用作擦嘴布;二是打鬥時雙方各系一帶,爲的是互相揪住不放。演化發展,竟爲時髦。我想,總有一天人們會拋棄領帶之類。1997年西雅圖世界首腦峯會,各國首腦不就便裝出鏡、大受好評嗎?]
不拘程式 尋找位置
一個人怎樣找到自己的位置?對於能者說來,必須有一雙攫取的眼睛和不安分的心靈。
崔永元大學畢業分配到廣播電臺,那是有聲無影的行當,只知其文,未見其人。一干就是十年,應當說,廣播記者崔永元幹得不錯,跑了不少地方寫了不少東西。崔永元有自己的追求--他追求平民化與人情味。例如,在山西某農村,崔永元調查新老支書之間的矛盾:老支書在極“左”年代自然做了一些整人的事,又不能醒悟。但是老支書去世後,年輕支書在村子地勢最高的地方給他立了一塊碑--讓他時時看到村裏的變化,“老支書有功勞。誰也不該忘記他。”年輕支書對崔永元說了一句話令他至今難忘:“他犯錯誤能賴他嗎?[點評:豁達透徹,一語千金,別小看了農民,好多生動徹悟的語言出自他們之口。]這些,實實在在地幫助和豐富了崔永元。
儘管在電臺適應環境,而且崔永元自認爲文字水平出色,乾得很棒,但幹來幹去並沒有多大名堂。原中央電視臺臺長楊偉光也說,崔永元在廣播電臺“不怎麼敬業”,因爲經常往電視臺跑,參與點策劃什麼的。[點評:人爲什麼不安其位,許多情況是沒有發揮,尋找出路,尋找位置。]從人才成功的素質看,崔永元的思維比較敏銳、獨特,長於策劃;他的嗓音有點沙啞並自稱“不夠標準”,這於廣播是短處,不可能成爲名播音員;他不漂亮但有一張個性生動的臉,尤其是那狡黠的眯眯一笑,具有特質形象的引力,有可能在電視鏡頭前博得喝彩,這又是長處。[點評:權衡利弊,走爲上策。]由於策劃,由於電視臺的同學好友,崔永元的腳跟漸漸轉移到電視方面。他先在幕後忙碌,《東方時空》第100期的活動,崔永元的策劃兼撰稿。《東方時空》路數熟了,《實話實說》雛型初現,從後臺走向前臺的條件已經成熟。此時,《東方時空》製片人時間提出了崔永元上臺當主持人的問題。
記得第一次是討論見義勇爲的問題,時間給崔永元打電話邀他出山,因爲是同學朋友,時間直奔主題,只講了兩句話:一,你可以來試試,主持這個談話節目;二,你小子出名了,可別忘恩負義!崔永元沒有謙讓,因爲時間已經看準了並信任他--這幫人曾裏裏外外到處找主持人,都不理想。[點評:踏破鐵鞋無覓處,此事唯有崔永元。小崔早有準備,自然水到渠成。]除了自己人才流動之外,崔永元還充當過伯樂薦才的角色呢。例如大名鼎鼎的白巖鬆就是他向時間他們推薦的。那時,時間叫崔永元推薦一個搞策劃的人,崔說“白巖鬆行”,就把白巖鬆從廣播電臺拉了去。認識了,相處了,溝通了。時間想叫白巖鬆從後臺走向前臺,當主持人。崔永元聽了一愣,說:“這哪兒行啊,這形象觀衆能接受的了嗎?”誰知,白巖鬆一炮打響,名聲大噪。[點評:白巖鬆繃着面孔的莊重,崔永元眯着眼的壞笑,一莊一諧,特色互見。如果都是一種面孔,必然如天天吃魚肉的酒宴,令人生厭。]時間和崔永元共同的理念是平民心態和標準,因爲這是一個溝通平民百姓的節目。
起初,崔永元顧慮自己的形象遠不是俊男靚女,但定位平民節目就來了底氣。[點評:形象不等於魅力,就像悲劇往往比喜劇更有力量,丑角往往比正角更活躍,面目不俊的個性人物往往比奶油小生、脂粉佳人更有魅力。戲劇舞臺如此,人生舞臺何嘗不是如此。登臺不粉墨,實力在內存。]
廢寢忘食 樂在苦中
細看崔永元那化妝難掩的黃臉兒,看看那魂不守舍的神態,看看那緊鑼密鼓時間表,你馬上就可以得出結論:小崔是中央電視臺最專注、最敬業的主持人。
2000年9月的一個週五,我們北京新聞界的幾家朋友約定在京郊昌平聚會,由我召集,小崔是重點人物,一來是大家休閒一下,二來也有些事情要商量。
約定下午到齊,但由於崔策劃節目,他和妻子女兒到來的時候,夜幕已經完全籠罩了山林中的酒店。
對於一個別有風韻的休閒之所,小崔夫人和女兒表現了極大興趣。崔永元本人也放鬆下來。
二十幾個男女小幼吃喝玩鬧,而小崔則表示要早睡以養精蓄銳。但是,第二天早上呼喊大家吃飯的時候,發現小崔已無蹤影,只有他的夫人和女孩在涼臺上玩耍。我問其所以,答曰:說還要準備錄播節目,又說這裏太吵難以入睡,半夜1點鐘喊起司機回城去了。
我們有點遺憾,他沒有真正休閒,還給我們的休閒氛圍增添一絲緊張空氣;但我們又理解和佩服他--他對於自己事業的忘我投人,一絲不苟。用小崔的自白就是:“長期缺覺,臉色灰白,只好以化妝彌補。錄像頭一天睡不好,錄像當天也睡不好,前一天夜裏一般是腦子裏一直打架:各種人物、各種議論和各種聲音,都是自己編排設計;錄完了,一時難以釋懷,不管錄的滿意不滿意,都是非常強的刺激。我試過,錄像完後回憶內容,就是常說的‘過電影’,現場的內容全都記得,甚至每個人的每句話都清清楚楚。”[點評:全力注入,刻骨銘心,這是自我犧牲,蝕本生意,不可長久,久必自傷。敬業者切記:拿得起,放得下。跳得進,跳得出,這很難做到,但應努力去做!]小崔的《實話實說》所以成功,就其本人說來,有別於他人者三:一是位置清醒。策劃時清醒,困難時清醒,打響了、出名了更清醒。小崔相當自信,自信中不忘清醒,他認爲:成功80%是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和集體的智慧,無此談不到任何成就,“光環無論怎麼耀眼,很大程度上是媒體這個光環,絕不是你個人孤軍奮戰的結果”,這種謙虛是實心實意的。
二是把握心理。高明的主持人與受衆相通,應當是心理專家。例如,任何人面對電視鏡頭都難免緊張,我們還見過某省第一書記面對電視採訪戰戰兢兢、語無倫次的窘態。作爲主持人,需要在把握自我的同時駕馭和引導在坐的嘉賓和羣衆。小崔創造了一種開場前的交流,類似正式演出前的“加片兒”,用以調整心理,造成氣氛。例如,一進現場,神聊開始。開場白例如,“大家來了以後,請遵守中央電視臺的紀律,我們中央臺有嚴格的紀律,這就是大家坐好以後交頭接耳,隨便聊天!聲兒多大都行。可以議論自己的領導,說說自己的鄰居,懷念一下初戀的朋友。”……每次都要“貧”上二十分鐘,直到氣氛和諧、大家進入角色爲止。[點評:思緒飛揚,源於積累。舉重若輕,功力不淺。每臨大事有幽默。幽默是智者風采,強者心態。一個人整天繃着面孔,誠惶誠恐,難成大事。]三是即興總結,每次節目,自然有策劃和思路,但小崔的總結常常是計劃之外,神來之筆。例如從《祖國花朵》電影說到“昔日童星”,最後總結時,小崔接着演三毛的那位王隆基的話茬兒說:“對兒童電影的支持,希望大家落實到行動中。最好兒童電影票每張三毛!”巧妙地同三毛連上,引發熱烈笑聲。[點評:現場發揮,脫口而出,大聰明,真功夫。這是《實話實說》最精彩、最動人之處,也是受歡迎的緣由!不少人肚裏有貨,一臨場就傻,如高才生高考老發揮不出來那樣。人的智慧、才幹就是爲了使用、發揮的。除了日常積累,還須心理鍛鍊。]
法庭訴訟 捍衛原則
人們沒有想到,一向和和氣氣、笑臉相應的崔永元在世紀之末走上法庭,爲自己的名譽權打起了官司。
事情的起因是:華麟公司推銷自己的產品“美福樂”的時候,在廣告上使用了崔永元在《實話實說》的鏡頭。崔永元事先一無所知,當有人告訴崔永元並且以此質問他爲何用廣告賺錢的時候,小崔才大吃一驚,感到事情的嚴重。
據我所知,肖像權一事給小崔心理上以極大的衝擊,他曾經約新聞界的幾位好友徹夜長談,陳述利害,商討對策--煙霧迷瀰漫着小小的賓館房間。我們在昌平那次聚會的飯桌上,小崔也沒能忘懷他那官司,說着說着就忘記佳餚的美味。
有人要問:崔永元是否小題大作了呢?是否要通過官司進一步炒作自己呢?
有人說:被人侵權是好事。機會難得,高價索賠,私下了結,賺上一筆,豈不更好!非也!崔永元剛剛樹立的是一個實話實說的風格,直率無隱、真誠無邪的公衆形象。樹立這一形象非止一日之功,其間多少心血和汗水。風格寶貴,形象無價。在商品廣告中使用崔永元的形象,將《實話實說》和崔永元的形象商業化,是對崔永元及其節目的巨大沖擊--衝擊風格,衝擊信譽,毀滅形象,這種衝擊無疑是顛覆性和致命的。這就是崔永元耿耿於懷、必欲水落石出、洗刷清白訴諸公堂的原因,而不僅是肖像和一己名譽的問題。
其間,華麟公司曾經表示與崔永元私了撤訴,提出的賠償數目是相當可觀的。但小崔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對中間的協調人說:“我寧願在法庭上拿回一塊錢,也不會接收私了的xx萬!私了的錢再多,買不來心裏的平靜和平衡。”他看中的不是金錢而是是非曲直,是公理、尊嚴和名譽。
兩年訴訟,時時牽掛,小崔陷入兩面作戰(節目和官司)之中。終於,2001年2月20日,適逢小崔38歲生日的那天,北京市朝陽法院作出裁決:認定華麟公司公司侵權,判令該公司立即停止這種侵權行爲,在中央電視臺刊發道歉聲明連續一週。賠償精神損失費人民幣十萬元。
十萬元的賠償,同崔永元要求索賠的一百八十萬元相距甚遠,但崔永元畢竟打贏了這場曠日持久、衆說紛紜的官司。判決當日晚上,小崔和朋友們聚在一起。不善喝酒的他喝了許多酒,說:“我自己平生第一次喝了這麼多酒。因爲這場官司是我生命里程中的一件大事。我們崔家祖祖輩輩都沒有跟人家打過官司,這是我們家族的第一個官司。雖然一路艱難,與期望相差甚遠,但畢竟以勝訴告終。”[點評:酒後真言,不吐不快。亦屬難得。注意,當今之世,已非酒後吐真言的時代,並非人人酒後吐露真言,有的人酒後裝瘋、撒野、撒謊,有的人以酒爲戲,飯桌上的承諾,事後翻臉,是靠不住、不算數的。]關於獲得賠償的處理,小崔早就擬訂一個“希望工程”計劃--在貧窮的湖南某農村建一所小學。看來這點錢遠遠不夠。這沒有關係。小崔的辦法是在寫自己的書出來之後,用其所得一併去實現希望小學的希望,這希望是美好的、高尚的。
但是,據我所知,小崔的自傳體著作尚需時日。他對我說過:時下流行的請人代筆的方式不足取,要寫就自己動手,寫出自己的風格、特色,寫出“一個自己的我”。小崔曾經答應出版社三個月交稿,但一個月過去,這位名主持人、大記者才寫了一千字!讓想看崔永元作品的人望眼欲穿。自己動手又沒時間--難煞好漢崔永元![點評:有一首叫做《我要去桂林》的通俗歌曲唱道:我要去桂林呀我要去桂林!我有時間的時候可是沒有錢;當我有了錢我又沒時間!名人寫書也是如此,未成名人時有的是時間,但沒的可寫,寫了沒人要;成了名人後,大有的可寫就是沒時間。人類總是要處在各種有趣的矛盾之中!]世紀之交的冬春之交,崔永元行蹤不定、東躲西藏,就是要尋求一個安定的角落完成他的著作,聽說最近有了眉目,也是可喜可賀令人拭目以待的事。
經歷成功和磨難之後,崔永元更老練成熟了。但成熟未必全是好事,成熟從來具有兩面性。也許,人們更喜愛初出茅廬、帶些稚氣的崔永元。再說,老幹一件事,當積累用得差不多的時候,也會有強弩之末的感覺。同任何著名角色一樣,崔永元需要更新、出新或做較大改變。然而,他畢竟人到中年,對他的要求不能太苛,他畢竟給電視、給大衆提供了光彩獨具的東西![旁白:最近,一項權威調查顯示,“節目主持人”已成爲“不受歡迎的人”。由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等單位近日進行的“六城市青年觀衆電視收視狀況調查報告”表明,主持人以15.9%的意見列末位。一項對主持人“不受歡迎的理由”的調查,結果73%的人認爲“主持風格做作”;43%的人認爲“千篇一律,呆板”;87%的人認爲“個人風度差,淺薄、賣弄,油嘴滑舌卻說不到正地方”;49%的人認爲“涵養差,一看就是背稿子”;48%的人認爲“表現個人,與欄目遊離太遠”。《四川青年報》報道,不少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在觀衆看來,也只不過是一羣自我感覺良好的醜小鴨。]目前,中國的主持人氾濫,“十個俊男靚女迎面來,其中八個做主持”,但他們中成熟有個人魅力的卻是鳳毛麟角。像崔永元那種親切而具有幽默感的主持人還是“像大熊貓一樣稀少”。由此看來,中國電視主持人的整體狀況依然堪憂。
清醒的崔永元感覺到危機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