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學者就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吹牛皮現象撰文,認爲“昏官比貪官更害民”,所舉王懷忠“吹破天”的故事在皖北盡人皆知,有些早已成經典。王懷忠能用所掌握的一切權力(包括輿論工具)來幫自己吹牛。阜陽人編過許多關於王懷忠弄虛作假的順口溜,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一家報刊能把這些民謠“集錦”一下。王懷忠把阜陽人害慘了,他爲了個人的升官, 竟讓阜陽人民多背了20億元的債。
貪官危害大,昏官比貪官的危害更大,從道理上說是這樣;但是無論如何不能說“貪而不昏”就是什麼幸事。有些貪官落馬後,常有報道作出“客觀”的樣子稱說貪官先前“能力強”“深入羣衆”,說他曾修橋鋪路,亮化城市,興辦商業等等,而淡化了其貪污受賄、賣官鬻爵、毒化風氣的罪孽,這種鼠目寸光的評價,也給腐敗留下一條“發展”之路。試看今日貪官,有幾個不在東窗事發之後,指望搬出這種所謂“政績”減罪?
“貪而不昏”一樣的誤國害民。除此而外,還有一種可能,即存在不少既昏又貪的角色,這批人的危害最大。
中國之大,相信讀者多多少少已見識過這類“既昏又貪”的角色。剪綵沒兩年就垮塌的大橋,通車半年就要返工的“高速公路”,落成還沒使用就得炸掉的大樓,幾億元建造的機場只能做曬穀場,幾十億元買回來的工廠設備爛成了一堆廢鐵……決策失誤每年造成的損失成百上千億,僅僅是因爲“昏”嗎?哪一件昏頭案子後面沒有一大堆烏七八糟的爛事和一羣貪官污吏?“昏”,有時是因爲愚蠢,有時則是爲“貪”做掩護。況且我一直不相信王懷忠一個人就能“昏”掉20億。那個地方不是也有“四套班子”嗎?王懷忠不是皇帝,不是諸侯,我不相信阜陽人全都頭腦發熱,同他一樣拍腦袋糟蹋自己的血汗。所以,“既昏又貪”的人物,往往成羣結夥,不一定是孤家寡人。王懷忠、肖作新“出事”以後,阜陽不少官員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現象很能說明問題。
王懷忠再有手腕,阜陽那麼大,他能一手遮天?幾百萬張嘴,他王懷忠能全捂得住?所以,說王懷忠“昏”,不如說提拔了他的人更“昏”。這就不是官員個人智商低下的問題,而是官員選任體制有病。不然,無法理解王懷忠這種“既昏且貪”的人物在一地呼嘯十多年,無拘無束,平均兩年升一次官。
王懷忠的故事遠沒有完,他有進一步解剖的價值。早些年,王懷忠開始在阜陽折騰,搜刮民脂民膏爲自己樹碑立傳時,老百姓還敢罵他是“王壞種”;後來他在罵聲中官運亨通,眼睜睜地看他榮升到副省長,老百姓就不大敢罵了——不是膽小,而是開始懷疑自己道聽途說,冤枉了賢良,懷疑自己的判斷力有問題,懷疑自己罵錯了,進而弄不清社會的價值取向……這真是個嚴重的並耐人尋味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