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網消息:如果說《東方時空》改變了中國人早晨不看電視的習慣,那麼《每週質量報告》又開創了中國人另一個高峯收視時間———爲了看看什麼食品有問題,大家習慣在每週日中午打開電視。
這個說法並不誇張,央視新聞頻道總編室最新的一組調查顯示,新聞頻道所有欄目中綜合評價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每週質量報告》。在央視的收視調查中,一檔非黃金檔節目有這樣的成績非常鮮見。
看多了《每週質量報告》中對層層黑幕的暗訪,新報記者“明訪”了該欄目的製片人吳光秋和主持人章偉秋,聽他們講述這個欄目的幕後故事。
確定“吃”爲主攻對象 選題來自權威調查
在《每週質量報告》之前,中國並沒有一個單純把焦點對準產品質量的節目。《每週質量報告》是在非典期間誕生的,當時公衆空前關心食品安全和食品衛生。最初的幾期節目,重點揭露了製售不合格的口罩、防非典藥品、防護服、稀釋消毒水等不法行爲。製片人吳光秋說,隨着時間的推進,《每週質量報告》逐漸由關注所有產品質量轉變爲重點關注與食品藥品及其與食品、藥品有關的產品的質量。
“在中國的消費市場上,衣食住行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問題。但是如果買了一件不合格的衣服,扔了它就可以解決問題。或者買的房子出了問題,我們可以直接找相關部門處理。但是對吃的東西就不一樣了,媒體應該有自身的使命感,關注問題時也要有個輕重緩急。我們關注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食品問題,所以觀衆不可能不關注。”
在確定了“主攻”對象後,《每週質量報告》先後曝光了多個有質量問題的食品。這些食品涉及不同的省份,而且往往是該地區的名牌產品。吳光秋告訴記者,《每週質量報告》獲得新聞線索的途徑並不像《焦點訪談》———《焦點訪談》的線索有一半以上來自各方面的投訴。而《每週質量報告》每期的選題則是參照國家有關部門對產品質量問題的抽查結果,並不具隨機性,“不是像一些觀衆想象的,好像這段時間我們覺得什麼產品可能有質量問題,或者得到觀衆提供的線索,就去暗訪了。”
在得到有關部門抽檢的數據後,如果某個產品的合格率低於往年水平,或者近年來持續走低,那麼這個產品就有可能被編導們圈定,成爲記者們的調查目標。吳光秋特別強調,《每週質量報告》的選題有其自身的科學性,力求反映的問題具有普遍性,避免隨機性和隨意性。
調查採訪像搞刑偵 每句話都得經推敲
《每週質量報告》目前有40多位編導、記者,吳光秋說在欄目誕生的一年時間裏,爲了追求節目的嚴謹,有一個記者曾經耗時半年做一個片子。“我經常跟記者說,你們要注意自己的每一個措辭,對‘個別’、‘極個別’、‘少數’、‘極少數’這些程度副詞,一定要有嚴格的界定。做這個欄目的記者,應該要求每一句話都經得起推敲,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記者站在被告席上,他應該有充分的理由對自己的每一句話做出解釋。”
支撐這種嚴密性的是《每週質量報告》規範化的採訪流程。吳光秋向記者介紹,在獲得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後,編輯記者首先進行的是相關產品的資料收集。“然後記者會像刑偵一樣進行現象調查,和這個產品所屬的行業接觸。在編導拿到記者反饋的情況後,接着由製片人、編輯、記者一起確定該產品的重點產區,鎖定具體產區後,再由記者帶着機器去暗訪,進行個案調查。”
據吳光秋介紹,《每週質量報告》報道的問題食品中,很少涉及北京。之所以這樣,“並不是我們有壓力,不敢曝光北京的類似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將目標鎖定重點產區,才能反映問題的普遍性。”
記者暗訪要有底線 只能見證不能參與
在《每週質量報告》中,觸目驚心的鏡頭往往來自記者的暗訪。吳光秋說,在記者暗訪時,他要求記者第一要確定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第二要清楚哪些暗訪技巧是不可以用的。
吳光秋解釋,記者要清楚自己的社會角色,是說不能因爲記者的採訪而破壞事物的原生態。比如說不能誘導造假,假如一個人三年前造過假,但是現在他洗手不幹了。我們的記者就不能因爲要拍片子,讓人家再造一次假。“幾年前,有一個廣州記者暗訪賣淫者,當時在社會上引起的爭議很大。因爲他的介入,一個妓女又進行了一次賣淫活動,其實如果不是因爲這個記者的‘暗訪’,至少那一次賣淫活動是不會發生的。”吳光秋補充說,在記者的暗訪中,所扮演的角色永遠都應該是事件的見證者,而不應該是事件的參與者。
至於說暗訪的技巧,由於一些造假事件同時存在着涉黑問題,記者一旦被造假者發現真實身份,就會有生命危險。吳光秋說,中央電視臺很重視保護記者的人身安全,不但爲記者配備了最先進、安全的偷拍機器,還採取了諸多其他措施。出於保護記者的考慮,具體的措施吳光秋表示不便透露。
吳光秋還提到一點,造假者也是人。一旦造假者離開工作場所,走進家門,記者就應該關掉機器。
盼望質量問題消失 節目停播纔算成功
作爲《每週質量報告》的製片人,吳光秋說自己一直不追求節目的轟動效應,他更看中欄目的可持續發展。“欄目的影響力越大,可能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多。如果有一天欄目被停了,我希望是因爲沒有質量問題了,我們沒有選題做了,而不是其他的原因。到那時,纔是我們真正該論功行賞的時候。”
每個星期的《每週質量報告》播出之後,有質量問題的相關企業都會瀕臨破產。吳光秋說,“我希望我們的節目像一隻啄木鳥,把樹裏的蛀蟲啄出來,爲了更好地保護樹木的成長。”
從長遠講,吳光秋希望《每週質量報告》能推動中國出臺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只有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加大造假者的違法成本,才能更行之有效地制止造假行爲。在我們曝光重慶火鍋底料加入工業石蠟事件後,重慶的火鍋底料協會發表聲明,如果再有人在底料中加工業石蠟,那麼他就不能再在重慶生產底料,但是這個造假者還可以去成都或者更遠的地方繼續自己的造假生涯。我們應該採取更多的措施讓造假者無處藏身,而不能讓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