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之前記者就有耳聞,慧慧是一個“京劇小天才”,她在這方面具有很高的悟性。或許有一天,她能像“天津小孩”劉小媛(曾在央視春節晚會演出)一樣,贏得大家的喜愛和認可。
慧慧是一個很可愛,很有靈氣的女孩子,初見她時,她像模像樣地給記者表演了一段京劇。由於營養不良,她的身體瘦瘦小小的,大大的腦袋和身子甚至有些不成比例,記者不禁感到一陣心疼。談到慧慧每天的伙食,她媽媽說,全家每天都只能吃素菜,就算買魚,也只能買一兩條兩寸大小的魚單獨給慧慧吃,而這樣的“優待”兩個月也輪不到一次……
貧寒家境:去年學費今年才還清
北方網消息:記不清繞了幾道彎兒,過了幾條臭水溝,在穿過一條僅能容納一個人側身行走的衚衕後,記者終於來到了位於河西區小海地先登裏的慧慧家。慧慧家中所有的傢俱都是撿來的,連抽屜都關不上。牆上掛着一幅慧慧的戲照,桌子上放着各種比賽獎盃,這些是慧慧最寶貴的東西。
7歲的慧慧全名叫魏玉慧,目前在河西區某小學上學,新學期開學後上二年級。父親魏先生和母親左女士都是從河北來津打工的農民工,爸爸今年55歲,媽媽也50歲了。慧慧的降生對他們來說絕對是老來得子。
據瞭解,慧慧新學期開學大概需要600元的費用,而慧慧家一個月的總收入也不過600元左右。
“我現在有病在身打不了工了,她爸所在的廠子每年冬天都有三個月不上班,雖然我們拼命爲慧慧攢錢,但每月只能存幾元錢,最終還是攢不夠。”左女士說,“慧慧上一年級時的學費是找鄰居借的,今年纔剛剛還清,但今年的學費還得找鄰居借,能不能借夠還不好說,即使借夠也只能明年再還了。可這樣借來借去何時纔是個頭兒啊,我最擔心的是,遲早有一天,慧慧的學費會接濟不上。”
可惜這孩子生在我們家
“如果有一天家裏實在沒有錢,供不起你上學怎麼辦?”記者向慧慧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家裏的困境,年僅7歲的慧慧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她琢磨了半天,只說了一句:“我必須學文化。”
慧慧告訴記者,她現在最希望家裏能有一輛自行車。“有了自行車,爸爸媽媽再不用步行上班和送我上學了。”
記者發現,慧慧一家現在住的房子屬於臨時建築。
“到時候拆遷怎麼辦?”記者問。
“我不敢想,我們擔心孩子會灰心,從而影響學習,因此從不會當着她面說這些事。她雖然有許多事情還不懂,但她知道家裏很窮。有時孩子說:‘媽媽,家窮志不短,我一定好好學習!’”左女士說,“現在雖然很苦,但看見孩子能刻苦學習,感到很高興,甚至有點兒自豪。再說,這裏的鄰居、街道等對我們也很好。將來如果沒有地方住了,我們就去租房子,到那時就是一個大難關,那將是我們最難捱的日子。”“讀書就一定能過上好生活嗎?”“讀書就會有知識,有知識的人就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記者不忍心再問下去了,看着旁邊的慧慧,媽媽的眼中滿是淚水,她不斷地重複着:“可惜這個孩子生在我們家……”
自學成才:5歲進入街道京劇團
據左女士介紹,慧慧4歲時就非常喜歡唱戲。後來,街道居委會的人發現了慧慧的“天才”,便讓她到街道的京劇團跟着學唱戲。當時的慧慧只有5歲。
在慧慧家的衣櫃裏,媽媽和慧慧的衣服少得可憐。媽媽一條最貴的連衣裙是花8元錢買塊布頭兒做的,而慧慧4件最像樣的衣服,其中有兩件是慧慧老師給買的,一件是媽媽親手做的,另外一件粉色紗裙是慧慧最貴的演出服,買時只有40元。媽媽告訴記者,河西區的“華夏未來”免費教慧慧京劇,老師也不要錢。“就是車錢比較貴,我們兩人來回一次就得花4元錢。”
慧慧在京劇上很有悟性
一直教慧慧學京劇的史玉潔老師表示,慧慧在京劇方面很有悟性,這也是她爲何免費教慧慧學戲的主要原因。
說起慧慧學京劇的認真勁兒,有一件事最令史老師難忘。“有一段戲的唱腔非常難,一般孩子半個月甚至一兩個月的時間都未必能背下來,但慧慧一個星期就能比較完整地背下來。”史老師說,“慧慧是發自內心地喜歡學戲,而不像有的孩子是被家長逼着學,這是她最大的特點。”
記者手記:感受幸福
8月29日是開學的前一天,晚上,慧慧媽跟平日一樣,給慧慧收拾好書包。
慧慧爸蹲在地上,一提起女兒上學的事,他眼圈就發紅:“這兩天,看到別的家長高高興興地給孩子準備上學,我的心難受得就像刀割似的。真對不住孩子,我這個做爹的,連孩子上學的學費都付不起,唉!”
像去年慧慧剛上學一樣,這幾天來,慧慧爸總是不得不做一些讓他感到很爲難的事:“大哥,我交不起孩子學費,您先替我墊上,有錢我一定還……”
媽媽小心翼翼地將當晚吃剩的飯菜裝進飯盒後,對慧慧說:“孩子,學校小飯桌實在太貴……”剛說到這裏,媽媽就想起去年的一天,孩子早上帶的飯菜到中午就餿了,慧慧爲此餓了一天。這件事讓媽媽的心裏很是酸楚。
“總這麼借也不是事兒呀,到哪天是一站啊,積少成多還不起怎麼辦?現在上小學費用低還好辦,上初中時又該怎麼辦?”爸爸又嘆起氣來。
這時,五六位鄰居推門進來,他們給慧慧送來了新文具、新書包,慧慧一下子變得興奮起來。過一會兒,她跑過來偷偷告訴記者:“叔叔,去年我上學時用的是舊鉛筆盒,有同學笑我家裏窮,我不敢告訴媽媽,可今年我太開心了!”
直到此時,一家三口緊鎖的眉頭才舒展開來。慧慧充滿稚氣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神采……
同在藍天下
連日來的系列報道引起的反響是強烈的,也是多方面的。
昨天早晨一上班,市青基會的熱線電話就開始響起來,一位在外經委工作的同志在電話裏反映,他所住的樓下有一個外來打工做小買賣的人家,孩子9歲了還沒有上學,他很希望通過本報的活動使這個孩子走進校園……一上午,不斷響起的電話中,傳出的都是本市市民提供的各種線索。
下午,第一天的報名現場,每一個農民工都說:“消息是我的城市鄰居告訴我的。”
我們很感動,感動於市民用行動告訴我們,這個城市是一個友善的城市,這個城市是一個有愛心的城市,這個城市胸懷寬廣且樂於包容。
然而,幾天的報道採訪也使我們開始對農民工子女失學現象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很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都屬於“超生游擊隊”,如果這些家庭只有1-2個孩子,他們的生活是否不至於窘迫至此?孩子失學或隱性失學的問題是否不至於如此嚴重?
在城市中,超生已經成爲一件罕見的事情,甚至還出現了大量的“丁克”家庭。而在農村,或出於勞動力的考慮,或出於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超生家庭大量存在,有的甚至正是爲了躲避當地的處理而走進了城市。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這是一個現實,一個存在於我們身邊,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但是,當我們面對農民工子女那一張張稚氣的臉孔時,我們無法質問他們:“你爲什麼要出生?你有什麼權利來到這個世上?”
任何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一個生命都是值得尊重和敬畏的,任何一個生命都是應該獲得受教育的權利的。我們之所以會爲一些人的貧困際遇而流淚,會爲一些人遭受到各種不平等對待而嘆息,是因爲我們尊重生命!
我們應該認識到,超生的責任不應歸咎於些尚不懂事的孩子,他們更不應爲此付出不能接受應得教育的代價。這種現象折射出來的是歷史的一種遺憾,是制度的某種缺失。大量的農民工帶着這種遺憾來到城市,他們的子女是否還要承接這種遺憾?
當溫總理去年在北京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的黑板上寫下“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幾個大字的時候,我們知道,這種歷史遺憾不會持續太久了,因爲我們的政府在關注下崗、失業、就業等城市問題的同時,已經開始關注這個生活在城市邊緣,看似弱小但對城市未來影響深遠的羣體。
實際上,每一個城裏人都應該明白,關注農民工其實就是關注我們自己;關注農民工的子女,就是關注城市的未來!
新聞鏈接:
“農民工子女助學” 公益活動在中國新聞鏈接
去年“教師節”和今年“六一”期間,溫家寶總理看望和接見了部分在京城就讀的農民工子女,寫下“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的題詞。今年,中央1號文件特別要求各級政府採取切實措施,解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的問題,並號召社會捐款、捐物,資助家庭困難的農民工子女就學。
今年1月,中國青基會正式啓動了“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設立“希望工程———農民工子女助學基金”,對家庭困難的農民工子女開展資助活動,並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等6市進行試點。今年7月,中國青基會將增加1.52萬個資助名額,將資助區域擴大到包括天津在內的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
主辦者介紹稱,隨着農民的大舉進城,“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在堅持既有助學活動的同時,將助學活動跟蹤進城,以體現讓農民後代人人有書讀、協助政府實現教育公平的一貫宗旨。
希望工程實施近15年來,已發展到目前對來自困難農民家庭的學生的資助,讓他們繼續學業。而“助學進城計劃”正是希望工程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