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動。經歷漢、晉、唐等朝代後,中秋節逐漸固定下來,但其時並無月餅。中秋吃月餅,較早見於北宋蘇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詩句。可見,古時是先有中秋、後有月餅的。
但如今卻是先有月餅、後有中秋。中秋節前兩三個月,月餅銷售大戰就硝煙陡起了。包裝日見考究,內容日見奢華,本是主角的月餅,卻愈發有淪爲配角的危險。可是,那些動輒幾百幾千上萬的月餅,有幾盒是掏自己腰包買的?
商家要追求最大利潤,本無可厚非。我們也承認,一種習俗也不可能永遠不變。但是這種改變應是賦予習俗以具有時代特點的新的文化內涵,而不是讓它庸俗化、金錢化,更不能讓它成爲不正之風的新“賣點”。中秋節,本是歷經千百年所形成的一種民族文化,它象徵着團圓、歡樂、喜慶和祥和,但在一擲千金的月餅大戰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中秋文化韻味變得淡了。
月餅不是中秋節的全部,我們也不願看到天價月餅把中秋文化扼殺掉。不錯,我們需要有月餅的中秋節,但更需要有文化的中秋節。(東劍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