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高校財務失控
還在1999年,高校審計就曾使教育部專門下發了《關於高等學校進一步強化管理、堅決制止“小金庫”有關意見的通知》,文件指出,審計署的工作“暴露出部分高校制度不健全、財務管理不嚴、內部審計不利、票據管理不規範等問題”。
2003年,江蘇省審計廳會同12個省轄市審計機關對46所省屬高校2001年度收費情況進行專項審計調查,查出違規資金達2.63億元。
審計出的問題主要反映在:高校的收支不實問題比較普遍;管理不規範問題突出;違規收費現象嚴重。
通過對19所高校進行的財務收支審計表明,應計未計收入1.41億元,虛列支出3503.86萬元。在調查的46所高校中,有37所高校將收費列入掛帳,列收列支9955萬元、轉作“賬外賬”或“小金庫”5096.02萬元。
南京某學院將2880萬元存入華誠財務公司、南陽金融租賃公司等4家非銀行金融機構,絕大部分已於19995年到期,但至今未能收回本息。目前這4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均已停業清算,2880萬元的鉅額存款能否收回很難預料。
2004年6月,審計署對清華大學進行了審計,審計中發現該校在經濟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
教育學博士陳上仁認爲,高等院校經費支出的結構從財力上反映了教育資源的配置和消耗,並同時影響着高等教育質量。
“另一方面,某些領導幹部利用職權和管理制度的漏洞,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校辦產業及後勤,乃至學生入學等方面大搞權錢交易,貪污受賄。”他說。
大規模舉債與金融風險
“大學經費的不足,導致公立高校貸款的情況十分普遍。目前中國還沒有公佈這方面的數據。”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鄔大光博士在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表示。
“我收集了部分省、市和高校貸款的數據,發現有的高校竟然能夠貸到10多個億甚至20個億出來。”他估計全國的數字“相當驚人”。
袁連生透露,“北京師範大學財政撥款4個億,但實際運營需要8個億。現在仍掛着北師大牌子的珠海分校(現在已經成了獨立學院),借了7個億用於基建投入。
從1999年開始,銀行與高校的合作開展成爲一種風潮。“開發和建設大學城所需的資金額絕非一個小數目,都是上億、幾十億,甚至百億。”程方平研究員介紹說,“如廊坊東方大學城投資達50億,寧波市高教園區投資32億,南京市江寧大學城遠期投資40多億,仙林大學城投入50億,廣州大學城投資高達120億元,這些資金主要是靠銀行貸款。”
袁連生舉了個例子,清華大學借貸10個億蓋了學生公寓,公寓的收費還不夠還貸款利息的,更別提本金了,因爲中國學生公寓收費有標準,一年不能超過1500元。
鄔大光對高校大規模舉債表示擔心,公辦高校貸款不斷增加是否蘊含着潛在的財務危機?是否存在金融風險?
據鄔大光介紹,東南沿海有一所高校,伴隨着還貸高峯的到來,由於貸款額度太高,已沒有還貸能力,在地方政府的調解下,以“置換”的方式,轉到另外一所大學門下,改換了門庭。
據記者瞭解,銀行貸款往往主要用在擴大高校基建規模上。據統計截至2003年12月,全國已建和在建大學城有54個,其資金來源絕大多數都是銀行貸款,一旦資金鍊斷裂,後果不堪設想。
招商銀行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內地的大學城項目已經被排在“鋼材、水泥、電解鋁”之後,成爲又一個高風險貸款項目。
爲進一步規範直屬高校銀行貸款行爲,控制貸款規模,防範財務風險,教育部決定從2005年起,建立直屬高校銀行貸款審批制度,並在直屬高校建立資金監控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