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和諧社會”一詞頻見報端並日漸升溫。春節剛過,大約二百名中國黨政軍高官便雲集北京,參加以構建和諧社會爲主題的中央黨校研討班。人們預料,和諧社會將是今年全國“兩會”的一個熱門話題。
而在日前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再次突出強調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並號召各級黨政官員着力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領,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權威人士認爲,中共高層構建和諧社會執政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時。
在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這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巨型社會,已開始在小心翼翼地涉入現代化轉型的深水地帶。用社會學家的話說:當發展中國家突破人均產值八百至一千美元大關,即進入利益分化、甚至利益衝突的多事之秋。
有一組數字讓人們必須正視這一問題。過去二十年,全國法院接待處理民衆來信來訪上升了近五百倍。這一驚人的增長速度折射出在基層社會存在着不容忽視的不和諧因素。這些因素在“三農”問題、拆遷問題、失業問題、治安問題、公民權利保障問題等方面都有表現。
執政黨對此高度關注。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這份被海外輿論稱爲充滿“自我批評精神”的歷史性文獻,以明確無誤的語氣要求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並首次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這是中共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並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
隨後公佈的《二00五年社會藍皮書》,則提出了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各種社會矛盾,建立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面小康社會這一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
上述目標,簡而言之即千百年來民衆所期待的“政通人和”,它歷來被視爲理想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其實,自古以來“和”就是中國人爲人處事的準則,更是歷代政治家秉持的治國理念。將“和諧”用於人際關係,則能“寬則得衆”;將“和諧”用於政治,則能“政通人和”;將“和諧”用於經濟,則能促進生產發展;將“和諧”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則“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而今,按中共高層所述,中國所要全力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資深觀察家認爲,“和諧社會”這一執政理念的提出,充滿了現代社會的政治智慧與勇氣,既是開闊政治視野下的理性選擇,更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並將給中國政治生活帶來全新的變化。
|